重視食物哩程 支持在地農業

  • 2009-04-17
 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對節能減碳與環保的重視,食物哩程(Food Miles)的觀念也逐漸為國人所重視。許多企業率先於企業內部推廣低食物哩程概念,推出「優鮮台灣-在地企業食在地好米」活動,在自己的員工餐廳僅提供在地食材使用,讓員工吃的健康,吃的環保。
 馬祖因為種植條件的限制,長期以來各項食材仰賴進口,不管從台灣來或是國外來,不但食物不是當令,沒有新鮮的優點,更沒有環保的概念,長距離的運輸與冷凍,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對於環保絕對是負面。日前本報報導,地區農民引進新品種馬鈴薯,進行試種的結果相當不錯,過去曾經種植失敗的結果,讓許多地區農民或老人家沒有信心,最後怎麼種都是蘿蔔跟大白菜。
 過多沒有經過計畫的種植,讓農民陷入低價競爭及囤積的惡夢,而地方協助以愛之味進行加工,雖然立意不錯,但銷售成績欠佳,沒有適當鋪貨及銷售管道,讓堆的如山高的大白菜及蘿蔔,變成堆的如山高的罐頭,面臨一樣的窘境。
 首先地區除了鼓勵鄉親愛用在地食材外,也要有心並且持續的輔導農民進行適合馬祖栽種的農產品測試,增加馬祖自產食材的種類,一些大家經常食用的農產品,有沒有適合地區栽種的新品種等。農民沒有試驗的本錢,每一份土地的種植都希望有所回收,這也是現在同樣產品到處都是的窘境所在原因,明知蘿蔔會種的好,不能叫我種玉米吧!
 所謂的在地,就是不要讓南貨北送、或是食材從國外進口,而是讓各地都能發展在地農業,創造由內而外的社區平台,營造信任的組織。支持在地農業,也就是重視「食物哩程」,等於間接支持了節能。
 至於小農,則是符合台灣的地形生態,台灣小農占市場80%以上,但是目前現行有機法規大多配合大農去制定,造成許多小農不是不符合有機規範,而是沒有能力去完成有機認證;因此,大家在購買時,可進一步要求確認是不是來自小農,並非沒有通過有機認證,就不具有機的品質。是否為有機、當令食材、在地栽種及小農型態等四個指標,都值得我們在購買消費時加以細心留意,每一餐,都是我們支持環保、愛護台灣環境的機會。
 馬祖飲食的健康概念可以再加強,在地新鮮的食材的選用,不但健康而且美味,上次地區種植新品種馬鈴薯的農家,不但收穫豐富,而且是絕對有機,不灑半點農藥及化學肥料,即使沒有輔導進行有機認證,也希望地區婆婆媽媽可以在購買時,在價格的評比上,增加一項健康有機在地的考量。
 如果大家都能選擇在地的食材,也能鼓勵地區農民生存,越多人從事農業,大家越多食材可以選擇,新鮮有機當令的好味道端上桌,相信是每一個做媽媽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