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村澳口日前發生「赤潮現象」,讓從未看過的年長鄉親是相當憂心,雖然算是一種海藻大量繁殖的自然現象,但嚴格說起來也是環境汙染的因素,因為海水過度的營養,讓藻類是異常的迅速大量生長,在工業國家是很常見的情形,只是發生在強調清新潔淨的馬祖,令人不免汗顏,也顯示地區對於海水汙染的防治工作,還要再加一把勁。
環保的外部性確實是很傷腦筋,就是他人造孽,卻要我們來承擔,此次海水變紅,讓人想起數年前因閩江氾濫,洶湧的河水夾帶大量泥沙、垃圾滾滾而來,讓馬祖海域是一夕之間整個變成黃色,有看過的人到今天可能還是印象深刻。
而現在出現的赤潮問題,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嚴格來說也是人為因素所引起的,它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例如過度營養,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也是影響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常現象。
赤潮爆發時,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種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種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他們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赤潮也會使魚類遭受危害,這是由於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後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
據了解,赤潮是由於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多出現在春至秋季,而馬祖地區近年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產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加上對岸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汙染問題。
赤潮是襲擾許多濱海國家的一種新興海洋災害,已引起各國的高度重視,有的國家正嚴格控制汙水和汙染物的入海量,取得較明顯的效果,並建立赤潮防治和監測監視系統,對有出現赤潮的海區進行連續跟蹤監測,及時掌握引發赤潮環境因素的消長動向。
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我們一般民眾也能儘份心力,就是確實的減少生活廢水、廢棄物的入海量,特別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機物的排放,避免海水富營養化,是防範赤潮發生的一項根本措施,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重視海水汙染問題
- 20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