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再利用 環境永續發展

  • 2009-05-17
 連江縣獲得97年全國廚餘再利用績效評比特優,除了對地方政府平日的努力和成果表示肯定外,也期勉公部門與民眾持續不斷進步,共同力行廚餘及垃圾分類回收工作,讓垃圾減量,並轉化為有用資源,以符合節能減碳的世界環保潮流,創造資源永續再利用的社會。
 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國回收再利用的廚餘多達69萬多公噸的廚餘,另有4萬多公噸的巨大廢棄物,合計回收73萬多公噸,平均每天回收約2000公噸。
 這項回收的數量,約可減少興建兩座900噸以上的焚化爐,具有相當好的成效,且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估計約可創造27億元的經濟效益。
 由於民生富裕與國人飲食習慣的關係,國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中,往往含有極高比例的「廚餘」,包括剩飯菜、菜葉、果皮、食物殘渣等物質,約佔一般家庭垃圾量的二至三成。以往農村社會,收集餿水餵豬是一極為普遍的行為,但是在都市化越來越發達的地區,容易形成髒亂的收集行為,逐漸無法見容於現代社會。
 廚餘由於含水份高,且鹽份也高,故不適合焚化處理。而若送到掩埋場,將可能造成臭味及滲出水汙染問題,也不合適。而另一方面,既然廚餘含有豐富的有機成份,若能回收再利用,不但可減輕垃圾處理壓力,更符合廿一世紀資源永續經營之環保潮流,達到廢棄物減量與多元化處理之目標。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回收再利用工作,將回收後的廚餘再利用作為堆肥,提供給農民及一般民眾改善土壤,不但延長掩埋場及焚化爐的使用壽命,亦可節省成本,減少化學肥料的進口和使用。最重要的指標,是改善了環境衛生問題,提高資源物質循環重複使用率,奠定了民眾資源回收的理念和具體行動,對地球環境而言具有相當實質的效益。
 為達到「垃圾零廢棄」目標,促進資源有效循環利用,我們不能以目前的成果而自滿,有必要建立多元再利用系統,並讓更多的人關心及加入廚餘多元再利用工作,以生生不息的循環再利用方式,使廚餘全部轉化為有用資源。同時,生活一定離不開消費,消費產品之製造、使用、運輸及廢棄處理過程,免不了消耗自然資源、排放汙染物及有毒物質。為降低環境負荷,每位民眾也應當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消費習性,生活必需品優先選購對環境傷害較少、汙染程度較低的環保產品,就能為環境盡一分心力,守護美麗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