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休閒農業的潛力,連江縣政府建設局委託學術單位展開調查,希望為馬祖傳統的農業找到新的出路,農業如此,漁業也是一樣;若研究發展有成,將有助於增加農漁民收入、促進農漁業轉型。馬祖觀光立縣政策確定,傳統的農漁業要配合觀光發展做轉型,農漁產品至少應有基本的銷路,同時要納入特色觀光的一環,在傳統農漁業面臨式微之際,適時的注入新血,才能再創農漁業第二春。
經濟轉型讓馬祖傳統農漁業面臨生存的危機,長此以往對地區發展觀光是十分不利的,一個地方要發展觀光,不能沒有所謂傳統產業的支持;馬祖四面環海,觀光客到馬祖不能吃到在地當季時令的海鮮,著實是令人遺憾的事,在馬祖還要吃來自台灣進口的蔬菜或是大陸走私的菜,就會讓觀光客感受不到特色的存在。不可否認,在馬祖行之有年的近岸小額貿易從大陸引進了多樣性的農漁產品,雖然提供在地民眾吃的便利性,但也因此打擊傳統的農漁業生存基礎,時間久了就會看出走私農漁產品對馬祖的負面影響。
欣見政府已經重視到這個區塊,馬祖的農漁業的確到了必須脫胎換骨的時候,農漁業應設法結合觀光才能有所出路,因為也只有觀光客才能消化較大宗的農漁產品;以北竿歷年生產的大白菜及蘿蔔等蔬菜為例,因為過剩才由政府收購送台加工,如果能夠在地消費、在地加工,政府及農民何需煩惱過剩,農民也能因此有較多的收益。漁產品也是相同,原來都是在地生產的漁產品,怎麼會都從大陸進口,大陸漁民在馬祖海域捕到魚或採到的蚵貝再賣到馬祖,因為我們沒有真正落實管制工作,有些魚獲在大陸地區更值錢,所以在馬祖是想吃也吃不到,有限的資源再被分食,發展條件自然日漸萎縮。
再美再好的山光水色,要有美食佳餚來搭配,旅遊行程才算完整,我們強調吃在馬祖觀光所佔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們應設法做到大部份旅遊團餐所用的食材,要由在地農漁產業來生產供應,也就是把地方特色結合觀光的具體表現。再者,農漁業的轉型能夠搭配市場前景,推廣藥用植物或在海裡的養殖漁業等,都是可以評估的方向,轉型不見得要多元化,但方向一定要正確。地方在地人口不多,軍人消費量也日漸萎縮,觀光客是未來最重要的消費人口,任何的觀光政策或是產業發展,我們求的是唯一而不是第一,唯一就是特色,馬祖的農漁產品有其發展的特色潛力,就看我們怎麼規劃運用了。
農漁業結合觀光才有出路
- 200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