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圓店開張 說在地台灣小吃市場

  • 2009-06-17
 餐飲文化多元,對旅遊族群及在地人士有不同的需求,以馬祖而言,除地方特色風味之外,其他選擇性較少;其實,以現況來說,台式小吃可以開發市場,問題還是消費人口,但要看如何方式經營。
 一家肉圓店在南竿開張,由台灣空運成品,走的是平價路線,初期生意還不錯,但未來能否延續,連業主都擔心。
 地方餐飲業區塊不大,一是大宴小酌,一個是簡餐等,台式小吃過去也有人開過,最後難以維持,除消費人口不大外,本身經營者的方式也有問題。
 台式小吃在華人世界有名,不要說現在大陸人好奇,如蚵仔煎、赤肉羹等連見都沒見過,在電視上報導,他們慕名而去外,連港星也是鍾情於台灣小吃,三更半夜跑到基隆廟口一飽口慾。
 台灣小吃種類很多,不下十幾二十種,不可能一家可以經營如此多個項目,頂多挑幾種來做,花樣少,選擇便小,吃久吃膩了,客源再回流是最大問題,而業者不可能全部在做。
 再者,口味的道地,口感的好壞也都是很大問題,以業者經營成本,選幾項來做,亦是要花很大精力、成本,若都從台灣空運或海運在耗損,運輸成本都要加上好幾倍,那利潤又得從何算起。
 過去,地方軍人眾多,台式小吃都沒做得起來,現今更難做。這家肉圓店初期開門,旅馬的台灣鄉親還是佔大多數,他們不可能天天吃肉圓,必須有多元選擇才不會膩口。
 台灣有名的店家不可能到馬祖開店,只有想轉換跑道的業者,去拜師學藝或是台灣業者提供產品,但支付成本較高,利潤也被壓縮;在此間找一個好的店面,價格高昂,加上自己人手,等於只能賺些工資。
 小本經營是可行,先一步一步來,從專營項目做起,再視市場需求,連結同好一起搭配做多元的內容,引進較多的種類,鎖定固定客群外,在地的、外來的、流動的客源也是開發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