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人員應學問與品德兼顧

  • 2009-06-21
 學問乃濟世的根本,而品德則是公務人員樹立公權力、公信度的最佳助力。公務人員擁有好的學識素養,才能以開放、前瞻性的卓見洞察事理,務實求是;而品德的具備,則能使公務人員清廉自持、有所不為,以爭求更大的信賴。所以,身為現代公務人員,不但要力行求知,更要修己養德。
 學問是公務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從國家的興衰到一個地方政府的發展,與公務人員的素質良窳是息息相關,尤其在此全球化的時代,優勝劣敗的自然鐵則尤其明顯,凡是追求進步的地方,一定是將人力資源發揮至最大極限;反之,倘公務人員怠於知識之追求,少了奮發圖強的精神,呈現的將是沈沈的暮氣和奄奄的病質。公務人員若不藉著職前教育及在職進修充實專業技能與學問,則勢必無法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中,為民眾提供最適切的服務,同時,政府這部為民服務的機器,也將因此而運轉失靈。
 品德是公務人員另一必具條件。蓋公務人員唯有清廉自持、守正不阿,方能樹立公權力的公信度。有品德的公務人員,可扮演改革社會的重要角色;無品德的公務人員則全憑一己私利行事,輕則殃民,重則禍國。然而,在這個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裡,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才能往往與劣行相結合,所謂長袖善舞之輩,常常被視為聰明幹練。放眼今日社會,時有公務人員貪瀆收賄,可謂是見到利益是處心積慮找巧門,遇到公義事就避之唯恐不及,無一不為自己著想。最近,教育部推動「台灣有品」運動,無非就是有感於風氣敗壞的回應。所以,身為社會風向導引的公務人員,更應知所進退,敦厚品德,為民眾樹立良好的典範。
 空有品德而無學問,就像勤奮工作的農夫和工人,雖然有著良好的品德,但是卻因為少了這些學問,想要成就更大的事情,卻只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而有受過高等教育,腦中滿是學問的人們也未必是善良的,像電視新聞上常有一些人利用高科技犯案,他們利用滿腹的智慧為非作歹,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成為社會中的寄生蟲。
 有一流的公務人員,才有一流的政府,而一流的公務人員,則必須建立在有良好的學問和品德上。假使有朝一日,所有政府服務民眾的第一線公務人員,都具備有深厚學問涵養及高尚品德,那麼未來民眾在與公務機關接洽時,必能感受到「氣氛」的不同,更有活力,更有彈性,觸眼所及少了僵硬,多了美感和變化,彼此之間也會有更融洽的互動,進而相互感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