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自民國三十八年撤退以來,一直是軍民共住,戰地政務則實施了三十多年時間,各島都可見「軍民一家」的標語。這句話不僅是口號,也是地區建設發展的印證。隨著八十一年戰地政務解除,軍民的關係雖有改變,但建設互助的精神從不動搖。日前縣府除了與馬防部聯手會勘,欲改善部分據點聯外車道,此外莒光花蛤節也納入駐軍演訓,兼顧戰訓與發展觀光、全民國防教育的需求。地方政府長年與軍方合作的模式非但不能改變,還要進一步強化。
戰地政務時期,地區的任何建設可說是以軍方的需求為考量,主導權也在軍方,而這種以軍領政的管理模式,就是所謂的戰地政務;八十一年回歸地方自治,軍隊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有了重大的轉變,但這主要是指行政程序,地方政府與駐軍的合作關係依然深厚,只是在彼此資源的充裕度,以及雙方資源的配置上有了變化。
主導權回歸縣府後,軍方的建設自然少了,隨著國軍精實案實施,地區的駐軍也是逐年銳減,營區、道路等工務修繕經費也是有減無增,這方面的經費地方政府還是比較寬裕的,對於類似的建設,我們認為還是以駐軍、地方政府的共同利益為考量,地方政府能修的道路,能出的人力、財力不用吝嗇,而駐軍閒置的營區也可適度移撥給縣府,既能減輕軍方負擔,也可為極力發展觀光的縣府帶來戰地景觀資源。
所謂「軍民一家、同島一命」,不僅是口號,也要能落實,特別是在民意抬頭的年代,我們希望在法治的基礎,軍民之間也要有正常的互動關係,彼此能捐棄成見,放下私慾,以彼此的共同利益來出發。
事實上,在國軍進駐半個世紀中,由於軍民的合作和努力,創造很多建設成果,我們常說,戰地政務對地方民主自由的傷害,是不容否認的,可是也由於這個制度,使軍民的情感凝聚在一起 ,而軍民合力在造林美化方面的成功,以及善良風氣的維護,更成為地區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些年來,地方很多與駐軍合作的案例,如各島演藝空間的改善、環保工作的互助等,馬祖軍民,還有駐軍與縣府間沒有分裂的本錢,只有合作的空間,但一切要以法治為基礎,因為馬祖和台灣一樣是法治的地方,軍民都須在體制內作良性的互動。在可預見的未來,軍民共住將持續存在,金馬撤軍現階段對軍民雙方都不見得是好,只要軍民共住是事實,縣府與駐軍的合作也是必要的。
資源互補,共創雙贏-談縣府與駐軍的建設合作
- 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