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世界綠色和平組織對亞洲地區捕鮪魚行為提出警告,若不能及時降低每年捕魚量達百分之五十,預估到2048年時,在海上將捕不到鮪魚,消費者想要吃到美味的鮪魚是有錢也難。這項警告用在馬祖地區也是相同的,近年來在大陸越界漁船、本地雇用漁工的漁船、釣客等過度濫捕、濫釣的影響下,我們不得不承認大海不像以往那般富饒,若不能及時予以管制與復育,未來這片祖先賴以維生的大海,將不再源源不絕供應世世代代子孫。
年年有魚將是未來的過去式,許多證據顯示,台灣附近的海洋資源已經開始減少,甚至在數十年前就已達到開發捕撈的極限,聯合國農糧組織早在1992年發表的「海洋漁業和海洋法」報告中指出,80年代全球上岸量增加,只是少數幾種上岸量特別多所致,真正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其實停止增長,表示遭破壞的海洋生態,已經對某種魚類產生無法回復的不良後遺症。
事實上,「過度捕撈」被國際間視為五十年來海洋資源枯竭的罪魁禍首。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許多國家和漁民都在捕撈技術、船隻數量、人力上加強投資,使漁業生產超出了自然資源系統所能提供的生產極限。以馬祖來說,我們比起過去五十年,捕魚的船隻數及人口都在降低,基本上傳統漁業是呈現逐步式微的局面,但與馬祖臨近福建沿海卻大幅增加漁船,因為大陸經濟起飛,消費升級,對鮮魚的供應需求量日益增加,終於在馬祖戰地政務解除十多年來海防洞開的前提下,越界漁船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把馬祖海域的生態進行破壞。
正如同世界氣候變遷的結果一樣,所謂的極端氣候不斷在的世界各地上演,人類因為過於依賴工業革命所產生的能源,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人類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我們因為疏於管制與管理,海域資源正走向枯竭的道路。面對這種可預知的未來,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起碼的維持住海域資源走下坡的速度,所以要更加認真的思考未來的漁業政策,這甚至不能只是馬祖單方面的事,我們面對的問題其實絕大多數是來自對岸,要透過協商與對話來解決。
減少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後遺症,現階段能做的應先從制定休漁期開始,大家都要建立共識,降低對傳統捕撈的依賴性,讓大海能有喘息的空間,並且要落實捕魚的浪費,捕釣的小魚一定要設法放生,因為統計顯示,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魚是浪費的;另一方面,馬祖的漁業政策應加快腳步在養殖的推廣上,唯有透過人為的養殖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因此減低對大海的依賴,魚類恢復生機才有機會。
面對全球漁源枯竭 馬祖漁業政策重新定位
-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