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政府在大坵島野放的梅花鹿自然成功繁殖,數量由最早的十二頭增加到現在至少上百頭,顯示大坵的環境很適合梅花鹿生長。多年來馬管處及北竿鄉公所推大坵生態之旅活動,梅花鹿是生態活動很重要的吸引力,登島的觀光遊客多半是為了看梅花鹿而來,但光是看到還不夠,若能比照日本奈良公園能讓遊客更接近人類,觀光的吸引力會更強,而要讓梅花鹿不怕生接近遊客,最好的方式是以人工餵養,地方政府可以嘗試。
大坵生態之旅中最重要的生態資源就是島上上百頭梅花鹿,目前島內環島步道已經完成,登島遊客幾乎都能看到梅花鹿身影,但因為沒有長時間與人類接觸,島上的梅花鹿依然生性機靈,見人就跑,往往只能讓遊客驚鴻一瞥,卻不能有更多駐足時間;生態觀光要能有一定的接近性,尤其梅花鹿是島上最重要的生態資源,但我們並沒有完整的照顧計畫,只是放其自生自滅。近年來已有近親繁殖的隱憂存在,長此以往將造成物種生存競爭力下降,最後導致滅亡。
日本東京市郊著名的奈良公園,其最具代表的活動就是遊客可以親近梅花鹿,該園區內的梅花鹿數量並沒有因為人類可以接近而影響繁殖力,調查顯示數量仍穩定成長。奈良公園的梅花鹿因為和平的與人共處,因為有接近性,讓遊客處處驚喜,因為當地人視梅花鹿為吉祥物,所以又有「神鹿」之稱,因此設法讓梅花鹿不怕生接近人類,與生態保育的立場並不衝突,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鏡。
梅花鹿在台灣地區亦有人工飼養的經驗,目前大坵島無人居住,整個島都是梅花鹿的活動區域,我們只要有完整的照養計畫,讓梅花鹿的數量再增加是辦得到的,更重要的是經由人工的照養,讓島上最重要的生態資源能永續生存。
縣府為發展馬祖觀光產業,積極拓展各種可能,並且認為這種生態能夠與觀光結合,建設局委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針對數量與生態習性等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大坵島上的台灣梅花鹿,其鹿隻相對數量介於九十四至一百一十六頭,是民國八十一年野放時的六倍多,但這個數量也可能是上限;專家指出,島上的食物及水源必須要透過人為的方式進行改善,例如設置攔水設施,在背風坡種植牧草,整理舊營舍供為鹿群棲息之地等。
生態結合觀光的第一步是要讓遊客與梅花鹿有可接近性,根據國內外其它地區的經驗,梅花鹿經由人工的餵食可達不怕生的狀態,在不干擾的前提下,生態與觀光是可以共存的。有朝一日,大坵的梅花鹿生態公園也可能成為馬祖特色觀光的一環,很值得政府有關單位嘗試推動。
梅花鹿人工圈養可以嘗試
- 2009-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