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枕戈待旦榮景再現

  • 2009-09-28
 南竿福山照壁上的「枕戈待旦」,是馬祖戰地精神的代表,也是馬祖最醒目的海上地標,遊客乘船進入福澳港口前遠遠地即可見到佇立山坡上「枕戈待旦」四個大字,絕對是馬祖最重要的景點及歷史意義象徵指標。但缺乏適當管理及營運規劃,讓一個馬祖重要指標景點,長期淪為蚊子館逐漸敗破。
 日前,欣見縣長陳雪生找來地區藝術家曹楷智規劃枕戈待旦的利用,儘管曹楷智一人力量實在有限,但有人開始使用,似乎讓枕戈待旦找回些許生氣。枕戈待旦紀念公園的外觀尚稱可,因為在2004年時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投入1500萬元經費整建下,展現全新遊憩面貌,有烤肉歇腳去處、草坪涼亭、景觀造型燈等,但臨港五層樓的建築內部,實在是難以形容的敗破,前手經營者拉管線搭蓋廁所,內部胡亂隔間,而原建築設計時,地下室居然有養魚池,而目前內部除了曹楷智自行拉了三盞燈外,其餘各樓層連燈都沒有,更不要說海砂屋崩落的斑駁牆壁,以及下雨就積水的現況,真的可以說慘不忍睹。
 曹楷智以藝術家之姿入駐枕戈待旦,縣長陳雪生也承諾責成觀光局協助整治,在內部進行些許的處理,希望將枕戈待旦朝人文藝術基地的雛形邁進,並以華山藝文中心為目標。
 華山藝文特區絕對是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成功範例,但複製並不容易,2002年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並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
 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2007年2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同年12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華山藝文特區的例子,可見到公部門的全力介入規劃協助,再由專業經營團隊進駐管理經營,以團隊的力量活化整個藝文空間的利用。
 枕戈待旦曾經委外經營,咖啡館、特產紀念品店的設置,即便有著馬祖絕佳的美景,仍然功虧一簣,現在決定讓這個空間成為馬祖藝術人文的基地,創意與發想非常令人感佩;但接下來要看的卻是決心與智慧,以藝術家一人之力其實力量相當有限,有賴於相關或專業團隊的協助,現在就端看願意投入多少資源,還是只是另一個把燙手山芋丟出去的手段,我們期待各界一起努力、一起期待,讓馬祖戰地精神指標重新打造榮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