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竿后澳後港沙灘地形特殊,有漁民建議政府加以規劃,以休閒漁業的角度看這個建議是可行的;后澳後港在機場尚未東移前呈半月形,早期就有漁民利用天然漏斗地形捕魚,現在只是重新把過去的構想做實現。事實上,后澳後港包括塘后道在機場東移後,出現地形上很大的變化,要就現有的地形做任何規劃必須要有多方的考量,能夠一次解決多項問題才是比較成熟的做法。
塘后沙灘北面澳口早期就有漁民從事捕魚,當時漁民利用天然地形在沙灘出口處設置簡易柵門,漲潮時在網口內側撒誘餌,待潮水漲到一定高度時,放下柵門口的網,等到退潮時就可以輕鬆收成,當時有塘岐與后澳的漁民用這種方式捕烏魚,相信很多鄉親對這種捕魚方式都還有印象。這是先民的智慧,要以同樣的方式再來捕魚應是可行,但要推動這項計畫不能光從捕魚的角度來思考,應整體的考量這個澳口的資源與可運用之優勢。
塘后沙灘牽涉到塘后道改道、休閒漁業、養殖漁業、沙灘環保等問題,又因為其臨近北竿機場,要做任何的規劃必須要將機場納入考量,不能過於急躁,我們強調要整體的考量就是怕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與規劃,但要善用這個天然地形及資源的前提是不變的,希望能夠得到政府的重視,特別是在政府要發展在地觀光產業時,創意往往是很重要的。
塘后道是一條建築在沙洲上的道路,戰地政務期間以最傳統的工法在沙灘上佈放大塊石為基礎,自興建以來,年年的颱風都受影響,近年來因為全球海平面上升,塘后道在八十六年賀伯颱風時受到有始以來最嚴重的損壞,其實真正要解決問題是要朝改道方向,沙灘復原所得到的觀光效益是很大的。其次是塘后沙灘年年受海漂垃圾所苦,漁民建議的傳統捕魚方式能夠多項建設是最好不過的,因此,漏斗形的出口設置適當長度的海堤,是可以達到多項功能的。
塘后沙灘是世界少數可見的連島沙洲地理奇景,所以在景觀上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如果站在回復沙灘原貌的立場出發,改道花再多的錢也值得期待,如果改道能配合海堤計畫,這一大片沙灘海域可以再發揮其剩餘價值,對北竿而言,未嘗不是發展的另類思考。過去有關單位在碰到塘后道及沙灘問題時總是走一步算一步,我們希望真正有一個長遠發展的思考方向,經由共識來逐步落實,讓產業能夠因此而興旺。
整體規劃北竿后澳後港
- 200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