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酒糟紅,在時序入秋,天候轉涼之際,是另一波旅遊潮,有大、小團體品嚐在地紅糟菜餚,傳出滿意度很高,接受度也強;本報日前曾提到打紅酒糟菜單後的在地點心也可上桌,今再就酒糟菜色做進一步討論,希望會更有味。
地方餐飲的經營型態近年已有轉換,隨著消費族群對象及消費觀念的改變,不得不做調整因應,如本地菜餚、在地特色套餐、簡餐等都端上桌,這就是變化的開始。
酒糟是健康食品的說法,大家都知道,我們現今酒糟菜單花樣還要再研發,或再去找古早酒糟配菜的食物,如酒糟煮乾蝦皮、酒糟炊飯(跟老酒飯不同)。
再者,酒糟本身味道重,在炒酒糟飯或是酒糟雞、炸酒糟肉,不宜再放過多的鹽巴,一般人反映,味道太鹹。
從玩到吃,是旅遊兩大訴求,地方風味餐的調製,的確在來源上有困難之外,花樣變化上也有難處,不過,我們也要破除大魚、大肉的觀念,必須以特色餐為主菜,再搭配一般家常菜,讓遊客有不一樣的感受與飽足感。
來自各地的遊客,除了領略山水景色外,還有就是品嚐當地的特色小吃;一般團遊的安排,大都以餐廳二千元上下的所謂旅遊餐,餐飲業者利潤有限,完全以量制價,而旅行社也是在有限團費中勻支,對遊客而言,也習慣遊團餐的安排,自由行的散客,多半悠閒地以簡單小吃,如家常麵、餛飩或是三、五成群在小吃店單點特色菜,一飽口福。
從酒糟的紅到地瓜的黃,打的都是幸福、溫暖的餐,配合旅遊的需求,由聚落保存運動推起,再到特色小店的開起,其實也都是在找餐飲發展的定位。
不論南、北口味,在地味永遠是主菜,酒糟的料理,近年已漸漸端上食桌,除了具地方特色之外,也是一道健康佳餚,我們可以先分一般、中等價位,料理酒糟大餐,從飯至菜全是酒糟料理,也是遊團中所安排的風味菜,而一般散客則可自我選擇。
從紅(酒糟)到黃(地瓜),皆屬生產食材,傳統的菜餚料理,不見得是要大菜,現今人們飲食均以口味、少量、特色為取向,我們可以在肉、魚及海鮮品做變化,如鹹肉、魚干或醃漬品做料理搭配,可以讓遊客感受風味與飽意。
由風味餐的起步,至各方的研討開發及嘗試,在菜單內容上已多元,業者也花心思在開發,這也是特色招牌一塊塊串起來,在未來還有極大的升級空間。
從酒糟紅、地瓜黃延伸在地風味餐的建立
- 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