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老報人回娘家活動之啟發

  • 2009-10-19
 第一代的馬祖日報老報人回娘家,除了重溫馬祖的記憶,也將作口述歷史紀錄,填補軍管時期漏網的篇章,為地方經歷半個世紀的文獻增添資料。在現代化的生活裡,回顧過去的東西,則是大家最想靠近,也是曾駐紮此地人士的共同記憶,同時,外來的訪客亦會對馬祖的烽火歲月的另一面有高度興趣。
 老報人回娘家是文化局執行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配合馬祖故事館設立而所做的口述歷史計畫的一項,非常有意義。
 在早年軍管時期,這批老報人持有相機,也經歷最多,去別人不能去的地方,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訊息,現在都在他們腦海裡。從軍事對峙期間的防禦事務,到民間輕鬆話題,有的老報人連在地的當年軍中夢中情人的芳名都記憶猶深。
 在馬祖日報創刊初期的艱辛籌備過程,第一批老報人如數家珍,到五○年代兩岸緊張時期的備戰狀況,都能一一說出,他們說,一輩子都不會忘掉。
 馬祖日報在早年的記者、編輯,來自各部隊軍官及預官役,不少曾是國內新聞界的名人,除了大家熟悉的鍾榮吉、顧安生等人之外,此次前來的老報人還提起教育部長鄭瑞城在馬祖服預官役時就分發在馬祖日報服務,他曾任政大新聞系教授、政大校長,馬祖日報是他第一份新聞工作。
 這些失聯四、五十年的老報人,沒有這項活動,很難串連、填補過去的回憶與紀錄。創刊時的老報人周嘯虹此行還將他第一張馬祖日報社派令送給馬祖日報社做為馬祖故事館展示之用。
 當兵,是人一生中最深的記憶,尤其在外島,他們說很想來馬祖,只是在交通及連繫安排上還不是很便利,而且在年齡越大,記憶越深。
 走過的都會留下痕跡,第一代馬報老報人回到馬祖要做的是馬祖歷史的延長,以後透過他們的口述歷史集結成書發表,能夠帶動過去曾在馬祖服役的人士及家屬重返戰地,也是一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