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選舉已經進入倒數階段,欣見南竿各路段並不若以往的旗海飄揚,候選人除了呼應環保概念外,也理解到滿街旗海飄揚並無助於選票的增加,只是增加環境的凌亂及事後環保單位的重擔,對於各候選人的自制,在這裡我們給予高度肯定。
直至去年選舉,馬祖每逢選舉所有主要道路都是旗海飄揚的景象,不管是不是真的管用,在輸人不輸陣心理下,掛上旗幟都變成候選人固定的選舉支出,但選舉旗幟是為了要加強大家對候選人的印象,但馬祖的候選人大家都認識,要投票給哪一位並非依賴旗幟的印象。
各個縣市政府環保單位每到選舉前,都必須繃緊神經,臺北市政府每次還為了候選人懸掛或豎立旗幟公告開個記者會,呼籲候選人按照遊戲規定,像是限制懸掛位置、何時可以開始懸掛、選後立即拆除等約定事項,透過公開的作法,呼籲候選人要自制。
但選舉期間,選戰打得火熱,誰有空去管相關規定,候選人只比誰的旗幟掛得多,誰的海報貼得多,誰掛的區域比較大,因此在競爭心態下,一條小小道路,密密麻麻掛滿不同候選人的旗幟及玉照,但密佈的程度,根本無法讓人分辨。
原則上相關規定都是指定可以懸掛或豎立旗幟路段,並規定可懸掛的期間,也會規範指定路段或地點內「禁止懸掛或豎立旗幟之處所」,像是十字路口以及道路轉角或道路自路肩起向內縮一公尺範圍內;所有道路行道樹之樹幹上、名勝、古蹟等處所、妨礙公共安全或交通安全處所、妨礙村容、風景或觀瞻處所或其他法令禁止設置之處所。
選舉文化在環保概念高漲的今天,必須有所實踐,也可以作為老百姓觀察的標準之一,環保單位的規定是最低的標準,但並非最理想的狀況,所有的選舉文宣、廣告及旗幟、掛布,我們都希望候選人能夠謹守最低限度,以必須為考量,而不是越多越好。
在馬祖候選人之間並沒有知名度上的差異,鄉親更不會因為多掛兩面旗投出一票,因此在這次選舉中,我們欣見候選人的環保表現,讓我們的道路乾淨不已,就讓我們從選舉文化開始改變起,讓選舉回歸民主最根本的價值-選賢與能。
打一場「乾淨」的選戰
-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