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首屆馬祖文學獎」日前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頒獎典禮,獲獎作品十八件,卻有近三百件的作品投稿,這個活動所引發的迴響超過預期,成果的展現更令人振奮。
第一屆的馬祖文學獎其實說起來有極高的成分是在嘗試,主辦單位文化局以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執行這項業務,雖然經費不太多,但整個執行過程與執行單位印刻文學生活誌的溝通合作,卻相當令人激賞。
專業的事情就要找專業的人合作,文化局做了一次成功的示範,印刻文學生活誌在文學領域上,具備一定的背景與認同,也因此在活動的執行過程,能夠非常精準的吸引會寫作的人參與,而在評選的過程,能夠找來三大報的人文副刊主編及地方文學人士參與,都讓這個文學獎的公信力大幅提昇,要找就找最好的,這一點今年馬祖文學獎都做到了。
今年文學獎分成散文組及新詩組,另外也有圖文小品的設計,就是希望擴大參與的面向,讓更多的人能夠以文字圖片,展現對於馬祖的印象及感情,活動經由印刻文學的宣傳後,吸引了近三百件的投稿,這個成果讓主辦單位相當振奮,因為第一屆馬祖文學獎的舉辦,當初最大的憂慮就是怕沒人參加。
活動的舉辦無非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人聚焦於馬祖,地方政府這幾年文化活動的舉辦持續在進步,也與台灣幾乎同步發展,過去由於馬祖地區人手不足,即便有來自中央可供申請的經費,公務人員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就把既有的業務執行完畢即可,誰還有力量再去爭取中央經費,增加自己的工作量。
但隨著中央統籌分配款的減少,各單位除了人事費外,許多業務的執行都仰賴爭取中央預算,有的局處能額外的爭取較多的預算,讓地方活動更有聲有色,即便相對有著來自中央單位或是專家學者的監督與考核,能夠拋開多做多錯的心態,我們對於這樣的公務機關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馬祖文學獎的成功,讓我們有信心持續辦理下去,未來讓更多的人有意願來馬祖,更有意願參與每年固定舉辦的馬祖文學獎,把對於馬祖的印象與感情訴諸文字或圖片,而這樣的文字累積,不但可以有效累積馬祖文學產量,也能夠透過文字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有意願到馬祖走一走。
也許,馬祖發展觀光面臨很多的挑戰與困難,但所有單位及民間逐步累積的觀光能量,以及努力的過程與成績,我們都要肯定與嘉許。
從首屆馬祖文學獎談起
- 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