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燈亮不亮真的有關係

  • 2010-01-01
 馬祖路燈的裝設常成為民眾討論的議題之一,因為路燈真的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除了方便鄉親夜間活動、預防犯罪及消滅治安死角等基本功能之外,路燈照明還有美化、點綴街衢的功用,也因此裝設路燈真的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在馬祖鄉親對於路燈時有抱怨聲,主要抱怨分為兩種,一種是嫌不亮,例如就有鄉親反映酒廠到介壽山隴太暗,明明就是商業區,為什麼照明不能亮一點?如果不是有7-11,在介壽廣場晚間視線不是很理想;另外一種則是抱怨路燈太亮,不但影響生物成長,在根本很少人經過的路段,不需要大放光明,應減少光害,節約能源,保持大自然景觀。
 其實設置路燈要考慮很多細節,首先得符合經濟部「路燈設計規定」的照度基準,再來要考慮的是縣民接受度,並留意民眾使用道路和居住的習慣,這必須要設計者多費心思,舉例來說,除了不能將路燈對著住宅而影響民眾作息的基本原則之外,要加強學校周邊巷弄的照明,以保障學子通行安全。在台灣屬於行水區的河濱公園,依水利法規定是不能裝燈的,但為了方便市民夜行休憩,也在堤外高地或堤頂上立桿裝設投光燈,以相當於滿月的照度輔助園內照明。
 在台灣裝設路燈已經成為一項美學的挑戰,像是如何發揮現有天然環境特色,避免立桿太多而雜亂,採用共桿路燈設計,以簡化立桿數及減少施工成本。也要有將路燈融入環境的概念,在不同地段需求,照度的需求也不同,這些都是設置路燈者必須詳細考量的地方。
 以馬祖而言,裝設路燈更是一大學問,地方政府也在持續進步當中,像是鐵板路旁、福清道都可見採用太陽能的道路反光標誌及路燈,不但符合經濟效益,更是節能減碳的好示範。然而,馬祖地區路燈並非都是同一標準,福清道有太陽能燈,但路旁過於密集的路燈,卻又顯得過多,亮度太亮,無法在夜間澈底欣賞星空;在有些人口密集處,卻又顯得過於陰暗,例如介壽廣場、海埔新生地公園等。
 再生能源的利用非常適合離島地區,管線佈設困難之偏遠地區,若太陽能照明設施可達預期要求並符經濟效益,還可利用自動點滅裝置,提供局部路段重點照明。而道路反光標誌或道路標線,可考慮運用能於日間吸收太陽能而於夜間散發螢光之材質,提高標誌標線之明視度。
 也許,在馬祖人口密集處可以設置較明亮多盞的路燈,而在人口稀少處,則以必要光源為主,其他輔以再生能源的相關裝置,讓馬祖的夜間亮度,既讓鄉親可以自由安全的活動,在不必要處也有基本足以辨識的光度,卻又節省能源,維護大自然的生長生態。
 這些討論並非吹毛求疵,路燈、自然環境及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有關單位設計時,自然必須多花些心思,以求符合實際需求,當然如何進行確實的檢查與維護也是重點,馬祖路燈損壞時有耳聞,仍有賴管理單位確實執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