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期待在地報業有所改造,要「改」的是新聞產製的方向,要「造」的是公共化的體質,不受政治力的支配、操縱及人事交替更迭的影響,回歸專業、自律及公共監督運作,扮演馬祖守門人的角色與功能。
要「改」的是編採的方向,也即靠近民意,貼近地方脈動,發揮輿論監督功能;要「造」的是報業體質,獨立於政府之外,在公有產權下之公共化,擬定公共化草案,推動各方推介成立審薦委員會,設立董事會及遴選社長等。
民間企業也好,公營事業也好,社會大眾有期待、有反映、有回饋,其實是正面的,以在地7-11便利店而言,消費者投訴後,服務已改善;以馬祖日報定位來說,讀者倡議要求改革,更是改變她的最大支持力量。
新縣長上任,尊重新聞專業,在業務訪問及員工座談會上也強調,媒體不能公器私用,更不應「造神」運動,在地報業的發展在於大家,非個人的意志決定。
地方各機關的服務改造,以馬祖日報新聞產製方向為例,一夜就可改變,讀者次日醒來就可收到產品內容可以完全改觀、變化,但是報業媒體要有所制約,必須要有公共監督、管理。
新聞或個人論述發表,其客觀與否,在國內外新聞界一直爭辯不斷,因為新聞或個人論述都是人手寫的,不是像一般產品是模子製造的,或是像賣東西可以用秤的,做到完全公平是有它的困難度;不過,力求客觀、公平是基本原則,新聞從業及論述發表者心中要有一把尺,以及自律、道德,最重要的是還有公共監督;不然,易成洪水猛獸。
報業公共化的推動,在大環境氛圍形成下,符合大眾期待及為未來馬祖日報就定位,從規劃擬定公共化草案,送地方最高民意機構審查,會給外界最大改觀的是各方推薦成立審薦委員會,遴選公共化下的董事會成員(義務職),辦理社長甄選等。
開這條路會很辛苦、很艱鉅,,只要是對的,還是要做。(完結篇)
改造在地報業的下一步-新聞產製、結構體質的二次革命
- 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