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國外經驗 值得思考

  • 2010-01-20
 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馬祖的未來發展也是如此,現因外部環境改變,地方的子女亦像台灣家庭一樣生活無虞,反而不同於往昔刻苦成長,少了一份奮發,多了一份安逸,頗令在地父母擔憂,尤以高中畢業後赴台升學,雙親不在身邊,又有優渥的吃住,久之鬥志、進取之心消失,除了子女本身要有所領悟、體認外,身為父母者要予從旁鼓勵及規劃,才能開創個人與地方的競爭力。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開啟不一樣的人生,商業周刊過去曾報導「壯遊」的專文,很有啟發性,我們再回顧引述,提供在地鄉親參閱,或許對大家在子女教育、溝通上有新的思考;同時,建議地方觀光部門也可構思以後推一個「壯遊馬祖」,串連四鄉五島及大坵等島,號召國內外的高中生及步入大學前的青年到馬祖「壯遊」一下,體驗離島不同的生活。
 根據商業周刊的介紹,有一種旅行,方法很貧窮,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種旅行,西方很早就傳承至今,中國人卻已失落數百年,那就是Grand Tour-壯遊,培養獨自「闖」的能力,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
 壯遊,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包括三個特質:旅遊時間「長」、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特別是經過規劃,以高度意志澈底執行。壯遊不是流浪,它懷抱壯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更深入民間,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以及不同的生活。
 看別人的做法,在歐洲有所謂「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轉大人」的階段,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來完成這項成年禮。我們的成年禮是以典禮進行,對年輕人來說,是古人的東西。
 國外這種做法是高中生入讀大學前的空檔年出去走及體驗,值得我們思考及學習。地方的高國中生,也可以灌輸他們這種做法,做父母親也要有此觀念。
 現在少子化,每個都是父母的小太陽,不像以前「粗放式」與大自然生生相息,我們要從小培養他們生存本錢、語文能力,讓他們體驗不同世界,培養自主能力,這樣才有競爭力、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