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在體制變革,回歸自治之後,喜的是在地公民社會形成,民主自覺意識抬頭,憂的是制度、法令尚未完備,恐脫序、失序之虞;苦的是公部門執行難為,產生無力感,痛的是社會成本的流失。當我們還是在轉型的階段,不但要先拉回將淹沒的東西,更確立大眾正確觀念、思維及行為,不然馬祖將失去更多的競爭力。
公民社會的形成,在民主開放下,多元領域逐漸發展自主力量,並也逐漸有其自主的公共空間,大家能平等而理性討論關於公共利益的議題。所謂公共討論是基於公共利益,集眾人的智慧、與認同來完善化,帶動地方改革、進步的動力。
自地方體制改變,固然過去長期沉澱壓抑的情緒迸然而發,出現不同的意見、聲音,這是常態現象,大家共同為爭取權益而出聲。戰地政務廢止已十餘年,但期間演變的諸多恐將脫序、失序之隱憂,民眾亦頗有坊間所言「無政府狀態」之感慨。
在制度、法令不完備的狀況下,政府公部門執行難為,並於複雜的外內在因素的糾結下,做也不是,不做亦不是,過去瀰漫的就是這種氛圍,也是公務系統的苦楚。
憂加苦,變成了心中的痛,社會成本一天一天的流失.資源也一天一天的耗損,此時我們再不省思,再不共同找回核心價值,時間也就一天一天的流逝。
改變當然會不適應,改革必然會有陣痛期,而當務之急的是公務員要再學習,民眾要再教育。公務員的再學習是除熟悉業務相關法令外,還要面對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緊守法令,既恐懼又僵硬,造成守序、失序之間模糊地帶,所以在改變的年代,公務員要再學習,學習積極、創新、服務,只要對的事,是為公共利益好的就要放手去做。
再者,民眾要再教育,教育的是他們的觀念,民眾是可以被教育的,尤以地方鄉親是善良的,我們不能給予他們太多的遐想、模糊空間,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論是公部門、民意代表都要有所堅持,並適當告知、導正,讓我們鄉親有所遵循,而最後鄉親還是會認同、支持。
公務員要再學習 民眾要再教育
- 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