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馬東台」變革的關鍵性因素

  • 2010-02-10
 「東馬東台」改為兩天一趟,是縣府召開協調會議中意見的最大公約數,不同的意見中,不管是造成其他鄉親的不便,或是影響離到港作業時間,或是船員過度負荷,這些都不是造成最後改變的決定性因素。最重要的理由,是安全的因素,臺馬輪是一艘高齡二十五年的船,在持續全面「東馬東台」後,面臨高耗能狀況,是具有高度危險性的,而這個差錯卻沒有人可以承擔得起。
 在莒光鄉親表達反對意見後,昨天縣府召開的協調會,找來所有相關人員,除了民意代表外,最重要的還有船長及其他交通港務相關執行單位,在所有人各自表述意見後,幾乎所有的意見都可以被縣長歸類為所謂的「陣痛期」現象。
 莒光鄉親可以透過航報調整,其他南、北竿鄉親更有一座機場,還跟離島中的離島鄉親吵什麼,而臺馬輪作業的問題,也可以透過逐日調整漸上軌道,但只有一個問題,是沒有人可以解決的,那就是臺馬輪的老舊問題。
 臺馬輪船長在會議中語重心長的報告,也許我們可以將他所謂的船員超時工作不勝負荷,推向增加人手可以解決,但以他專業船長談到臺馬輪的老舊及冬季碼頭靠泊危險問題,就不是所有搭乘臺馬輪鄉親可以忽略的。
 他提到臺馬輪在1985年出廠,至今船齡25年,已是一艘老船,但現在是台灣近海跑得最辛苦的船,擔負著馬祖重要的對外海運交通責任,目前許多機組檢修更換,必須回到基隆,待主機冷卻後方能進行,全面執行「東馬東台」,因停靠時間不足以讓主機冷卻,無法進行相關檢修,機械保養工作沒有確實,一旦風浪大在海中停航,將危及全船旅客及船員生命。另外,東引港在冬季浪大靠泊難度極高,一天兩次等於提高相關的風險。
 曹昇華及其他交通、港務相關單位,所有只要跟船務有相關的單位提出的專業意見,都表示每日實施「東馬東台」是冒著極大風險,而若有些許閃失,臺馬輪一旦出問題不能開,將更影響東引對外交通,而若是人員出問題,則沒有任何人可以負責。
 因此,會議中有關臺馬輪安全性考量的因素一再被提出時,沒有人能夠忽略這個重要性,因此在兼顧東引鄉親的權益下,做出兩天一趟的最後決定,東引鄉親也許不滿意,但這是最大公約數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