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要做稱職議員,更要做優秀議員

  • 2010-03-02
 隨著新正、副議長產生,議會新的組合形成,民眾也有新的期待,尤以地方內外環境大改變,在地公民自主社會早已成形,在未來四年九個月的任期,更必須形塑新作為、新改革,擦亮最高民意機關新招牌、新景象。
 平情而論,各島議員在選民服務上做的沒話說,視每位選民為自己家人在做事、在跑腿;在操守分際上,也都全職在擔任;但在公共政策議題、地方發展願景功課有待再著力、用功,我們要以不但要做稱職的議員,更要做到優秀議員做為期許,以不辜負選民最高、最後的付託。
 在國內外,不論是國會殿堂,或是地方議會、鄉代,其組合本來就是來自各個階層與不同領域,成員各有經驗、各有歷練、各有專長,才能代表民意,也才能深知底層的聲音、需求,即現在很流行的「庶民政治」訴求;不然各個出身名門、豪族世家,或是博碩士學者,也就是所謂「貴族政治」高閣,不知民間疾苦。
 此間議員選區以島際劃分設計,其實就是考量島嶼區域生態的平衡,讓各島都可發出聲音,皆可在地方議壇說話,而不是大島的口水淹沒了離島的海水,也符合公平正義。
 這次縣長、議員選舉,我們深一層去看它的背後現象,可以呼吸到的是地方最大的改變,在於從過去體制變革停留,轉換到人民改革聲浪湧現,以及望治心切,身為民意代表應是最敏感、最衝擊的體驗與感受。
 選前是辛,選後是苦,既然有志服務,有心做事,只要過程走對,方向正確,就算沒有達成民眾最大的期待;但是,有心做了,有改革了,選民還是會接受、也會體諒。我們建議議會新組合,在意識形態、個人作為以及公共政策議題關切、作法等,的確要靜心地重新思考。
 地方資源稀少,和諧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共識則是最大的力量,府會立場、角色扮演雖不同,一個是監督、一個是施政,在殿堂上可為公共政策、民意事務作廣泛討論,但沒有所謂意識型態之爭,在既有和諧關係傳統基礎下,一樣共同為地方進步、升級做改革。再者,固然各島各有立場出發、思考,不過還是要以馬祖整體利益為最後依歸,早日擺脫島際之爭論。
 至於,服務選民是天職,地方議員也做的很辛苦、很認真、很忍耐;不過,民代也有教育民眾的責任,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要告知,不能因選票而失去自我責任與義務,是非真理分清楚,相信我們鄉親也會有所遵循、理解。同時,對事的關切、對人的處理,不能以喜惡為取捨標準,建立地方公平制度。最後,公共議題及地方事務的關注,更要多用心做功課,除每天服務選民外,平日也要多觀察、多學習、多請益,因各有各的專業領域,各有各的專長天地,沒有人天生都知道一切,民代也是如此,「問」、「學」是最後寫在問政上致勝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