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

  • 2010-03-16
 習慣是養成的,不論是規定或是開罰,還是教育,最終目的就是導正,以山隴廣場臨時停車背後來看,開罰事小,隱憂的是多少反映出了地方過去長期法令寬鬆、公權力不張、過度縱容現象,誤導鄉親觀念偏差,絕非馬祖之福。
 我們一再強調,民眾是可以教化的,政府部門更有這個責任,若為了討好部分民眾給予方便,但違背了是非真理,反而害了鄉親,也使地方任何政策推動窒礙難行。在地鄉親是良善的,只是他們不明瞭狀況、原委,公部門在推動、執行上要先給予正確觀念,養成民眾面對問題正向態度。
 以法令寬鬆面而言,自回歸地方自治以來,固然過去大家在軍管體制下,承受諸多不平、不公,但體制變革後,不能更不可在法令尚未完備前,都在邊緣周圍就地成章、成形、成局,不但給社會帶來價值偏差,也給下一代不好示範。以心理層面去解讀,無形的心理影響,超過有形破壞是千百倍。現在是環境改革的關鍵時刻,也是同步心靈改革的時機,帶民眾走在航道內,有偏離航道的傾向,各部門都要在第一時間調撥,給鄉親一個正確觀念。
 以公權力不張面來說,先不說馬祖改變什麼,最諷刺的是過去改變的竟然是諸多事務變成「無政府狀態」,恣意、隨意、任意逐漸侵襲地方,法令規章束之高閣,公權力無法執行,社會型態慢慢走樣。現今是要求變革的時候,公部門對民眾事務在便民、服務的原則下,絕不可再予視而不見或是通融,導入正向思考,養成民眾做對的事。
 以過度縱容現象來看,從山到海,由街到巷景象,過去縱然少有開發或建設,但仍保持純樸容顏,如今三濫開墾,造成好山好水破壞;再者,街角巷道處,雖然生活設施改善,但轉彎都是問題,無怪乎年長鄉親擔憂往生後出入空間。
 觀念要修正,好的習慣更要養成,大家生活在這個島上,一起維護這片土地,守護這個家園,各司其職,做好自己本分,才是永續的動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