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有一句老話:差不多就好,但用在工程上可大大不妙。南竿山線道路由於當初監工得當,施工單位與主管機關的努力下,至今呈現平整、抗壓的高品質;然而部分涼亭與道路、休憩平台等建設就差強人意,甚至有管線工程開挖,回填的路面遠比還沒有開挖前差,民眾是不太滿意。
平心而論,縣府以極其精簡,不到九個的人力,管理全縣的工程建設確實力有未逮,加上所屬機關與專案管理的顧問公司,百分之百掌握所有工程施工、維護零缺失,是不可能的事,但還有努力提升的空間。
以涼亭為例,學過木工的人都知道設計、切割時的尺寸掌握需極精準,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據木工專業人員表示,榫頭的尺寸,差一吋就差很多,平常感覺不出來,涼亭垮了保證感覺得出來;很多時候不是偷工減料,而是因為在設計或施工某環節不夠小心,輕忽大意,就釀成未來的災禍,工程從業不可不慎。
當然,施工講進度、講效率、講成本,計較這一吋兩吋有人說「不近人情」。在馬祖這種大家都認識的地方跟親戚、朋友在乎這一兩吋,要他打掉重做,也確實鐵面無私。不過,也正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島嶼,出了事,影響的也是我們親戚、朋友和小孩, 坍塌的建築現場,很可能就有我們的共同夥伴,站在人安全立場,工程的細微品質必須堅持。
而站在包商的角度,抓細節,短期內可能會增加更多的時間成本、金錢和人力也不無耗損,但長遠看來不見得沒有好處。為了省那一點時間,「調整施作項目或材質」,甚至「調整尺寸」,將來被追查恐怕逃不了,僥倖逃脫,也難逃良心和天理的譴責。
工程是講利潤的事,也是作功德的事。北宋的趙州橋歷經一千兩百多年仍屹立不搖,其中的關鍵在於拱橋設計與監造的品質。史書的讚美遠不如橋上行旅的共同見證,一個好的建設連繫人與人,串起民眾的生活,也串起彼此的感情;相對的不良的建設,影響的不只是一個公司、幾個業者和公務員,損壞的是成千上萬的居民權益,願我們共同留意,使地區工程品質更上層樓。
工程品質從細微處做起
- 201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