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祭 環保安全也要顧

  • 2010-04-04
 許多人利用清明節到先祖、父母墓地清掃,藉由掃墓來紀念我們的親人,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慎終追遠的傳統。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就是,我們如果能以慎重的態度,處理過世人的喪禮,紀念先祖,這樣的風俗會讓百姓的道德更加敦厚樸實。這句話讓我們瞭解,人若能追思先祖,百姓的德行將會更好。
 我們能夠尊崇懷念先人,的確有助於民風的淳厚。祭祖掃墓就是追懷感恩先人之情;但慎終追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至誠的「心」,孔子有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自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後,許多舊時的習俗都漸為人們所忽視,但清明掃墓卻仍深受重視,充份顯示中國人不忘本的精神。
 從中華民族傳統禮俗的演進看來,清明所標榜的防火避災、崇祖尋根的習俗,至今不變;所不同的,只是作法上的差異罷了。而今,有許多鄉親將清明掃墓活動,視為家族中的年度大事,不論是召回異鄉的遊子,甚或是講究集體祭祀的儀式,對族脈的繁衍都有正面、積極的作用;畢竟,傳承「不忘本」的精神,不僅是開枝散葉的表徵,更是今人理應延續的傳統。但隨著「天涯若比鄰」的腳步,世界的距離愈來愈短,人心的距離卻愈來愈長,不能在清明時節返鄉祭祖,自然有充分的理由,況且真要崇祖敬上,著實也不必侷限在特定的日子裡。我們以為清明節的活動,當不止於形式上的掃墓、祭祀,而在延續先祖們一脈相承的源流和志業,後輩子孫如能充分理解箇中代表的意義,也才能真的達到慎終追遠、孝悌親情的目的。因此,雖然大家在清明時節舉辦掃墓、祭祀活動,是有其必要性,然隨著環境的變遷,卻也不一定要以傳統的方式來達成。
 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火葬,除了因為空間限制及環境保育的理由之外,更大的用意,在於超脫傳統形式上的拘縛,因為,火葬衍生的諸多現代葬禮,事實上也不存在具體的「墓地」。所幸隨著數位科技的發達,許多人興起了在網路上設置親人紀念堂的作法;「網路紀念堂」的優點在於,想念親人的時候,可以隨時上網為他點一首喜愛的歌,燃一盞不熄的「火燭」,甚至可以跨海越洋的串起親人間共同的思念,或留下隻字片話、影音紀錄,都能令人沉澱在緬懷故者的氛圍裡,倒也不失為一種紀念親人的理想方式。
 然而,在允許的狀況下,多數的鄉親還是會選擇在清明時節上墳祭祖。目前,地區的掃墓方式,大抵集中在各鄉的公墓區裡,相關的安全較無顧慮,但仍應記得不任意燃燒雜草、不要讓冥紙飛揚、不隨意丟菸蒂、不燃放爆竹煙火、記得撲滅餘燼及記得收拾垃圾等「四不二記得」原則,以減少災害發生。此外,若屬於必需在荒郊野外掃墓的,務請記得要將雜草集中在空曠的地方燃燒,並在確定火苗完全熄滅後才離開,防止火警或火燒山的發生,千萬不要為了表達我們的孝心,而置公共安全於不顧!
 總之,清明節傳統上是紀念親人的日子,遙想先人對家族的貢獻、緬懷彼此相聚的日子,心情上總是沉重的;然而,先人的所有作為和努力,不外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理念的發揚。所以,掃墓祭祖維繫「慎終追遠」的傳統是絕對必要的,切記,掃墓時不任意燃燒雜草、不讓冥紙飛揚、不燃放爆竹煙火,並撲滅餘燼及記得收拾垃圾,注意防火及整潔環保,才不失清明節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