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速公路史上第一次「走山」,造成人、車埋在相當15層樓高的山崩土石中,目測有1、2座足球場大的面積,身在馬祖的我們,看了也是怵目驚心。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都是長期開挖嚴重,破壞生態後的大自然反撲,我們馬祖真的要惜福,愛護山林,避免濫墾、濫挖、濫葬。
地層滑動,山移位了,所以稱為走山,地層滑動所造成的地層下陷,順向坡的地層受到豪雨沖刷,造成地層滑動而下陷,台灣話俗稱走山。走山和山崩區分,山上土石滑動或岩層滑動,俗話都叫「走山」,但是在地質學上並沒有這個名詞。一般來說,走山指的是較大範圍的地質現象;而山崩的話,只要掉下岩石或大泥塊,都可以叫做山崩。
大約在七、八十年前,北竿橋仔也發生過一場嚴重山崩意外,由於年代久遠,考證不易,只有居民口傳的相關資訊,那場意外造成三十多人死亡。根據本報曾報導,橋仔村老一輩民眾傳述,發生有始以來最大規模的土石滑動,崩落的土石幾乎摧毀了大部份村莊,當時居民都說是靈蛇出洞,造成這場走山意外。
這段歷史,一般民眾大多不知情,目前只有少數橋仔村民根據祖先口傳得知。這場意外發生的地點就位於雷山下方,目前橋仔國小上方有一大片土石滑落,從外海往橋仔村上方觀察地形,確實可清楚看出土石滑動後所形成的凹陷地形。
馬祖早期並無茂密樹林,若以常理判斷,光禿的山坡地確實有可能在大雨中造成所謂的土石滑動,橋仔村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已經因時間過久而不易考證。
如果真有其事,我們應該引以為鑑,別以為土石流或走山只在台灣發生,而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尊重大自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真正的福島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靠人們用心的經營。
地區最大的特色和資源,就在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然而,近年來,少數基於個人利益,在各地盜、濫採土石,使原本青蔥山嶺為之變色,生態環境受到無情的傷害。
近年地方豪雨災後的山坡崩塌,公部門都積極推動會勘及善後復原計畫,除採生態工法,以維景貌之外,未來在道路改善施作上,也要顧及周邊山體及強化邊坡處理,才能避免山坡土石坍塌。
造成山坡崩塌滑動的近因,在密集降雨,山坡地蓄水過量,山土鬆軟而沖爆;至於,坍方的遠因,也與過去兵工時代施工不佳及因道路改善在經費不足下,邊坡的處置無法強化所致;再者,早年造林的樹種,經半個世紀歲月而老化,在大雨沖刷下而根部鬆動傾倒,連帶坡地土石滑落等,所以,未來在護坡、水保工作有加強之必要。
台灣北二高「走山」後的省思
- 201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