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小島散,行政區劃分四鄉五島,除了對台灣本島的海空交通改善列為重點外,島際間的交通改善也必須更加重視;由民間業者籌建的「馬祖之星」快輪在駛抵馬祖之後,立即展開莒光及東引地區的試航,從當地民眾看到大船入港的興奮心情不難看出,渴望安全快速的島際對外交通對莒光及東引地區民眾的重要性。
馬祖的島際交通改善從戰地政務解除,一路走來可以說是蓽路藍縷,這期間民間業者的投入,著實是讓島際交通脫胎換骨的關鍵,過去如此,未來政府在推動離島交通改善時,亦不能忽略民間的力量。
為了三體快輪的政策早日實現,縣長楊綏生不久前邀集地區民間航運業者評估民間集資的可能性;一位資深航運業者表示,馬祖地區民間最近十多年來,投入大大小小各種客貨船的資金,可能超過十億新台幣,其實民間對於航運的投資並不能算是保守。在馬祖三個離島(北竿、東引、莒光)之中,島際交通的發展是各有不同,不論是早期的公船公營或現在的民船民營,市場需求量是航線能否正常經營的關鍵,三個離島中以北竿目前最為便利,經營模式也從早期的政府補助轉型到民間自負盈虧,而莒光及東引仍處於補貼狀態。
做生意的人是要看到前景,如果有錢賺,怎麼會沒人投資;多年來民間航運業者往往早一步看到商機,但平心而論,在眾多航線與業者之中,真正賺到錢的大家心知肚明,只有南北竿航線。包括台馬間、莒光、東引等航線,若沒有政府的介入與支持,維持正常航班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地區的島際交通改善在現階段看來,必須政府與民間合作才能維持其營運。
島際交通改善究竟是政府自己買船經營,還是委託民間經營比較符合實際需求?從早期的連江一號到順風號,各界應該不難看出政府在離島交通船的營運上,的確是有力不從心之處,在管理問題上,政府不如民間是事實,如果政府能站在輔導監督的立場,從改善離島交通的角度出發,善用民間航運業者的力量,是可以為政府省去不少麻煩;相對的,政府自己買船經營,有交通上的需求,但經營會很辛苦,而民間得不到政府的支援,苦撐到最後就是含淚虧損收場。
馬祖要四鄉五島均衡發展,島際交通改善太重要了,就好像馬祖要發展,台馬間交通一樣重要,相較於台馬,島際交通投資金額幅度較小,也符合地區航運業者的規模,既然民間有動力投資離島交通,政府站在輔導的立場從旁協助,或可創造政府、民間業者與改善離島交通三贏的局面。
島際交通不能沒有民間航運業者參與
- 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