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新求變的年代,新知、經驗,是最寶貴的學習版本,地方在推動改革或是建設計畫之同時,為社會大眾帶進新的觀念、新認知、新學習有其必要;這種雙向發展策略是較有效的模式,尤以成功案例,更是一本活教材。
開啟地方新的出口,創造甚至訂做馬祖各種可能,是現今改革腳步不可缺的,轉變過去長期處在變動性小的環境,無形中也減弱了去改變的動力,久之遇有較大的變化,不免感到惶恐,而這種心情,我們也可理解,但是在變動的年代,不變不動就容易失去利基。
不論地方重大建設,或是公共政策議題,平情而論,我們必須要做長遠考量,以購置新臺馬輪為例,朝新式船隻方向思考、探討,其實就是一種改變,或一個探討、嘗試,可是外在環境、因素卻變成紛擾,我們不是說新船一定好,而是多一個新方向,會多一個新機會;如今外在環境、因素卻變成紛擾,這不是好的現象,對地方未來新作法或是新觀念的推動蒙上一層陰影。
諸多事務原本就要有不同方案,在眾多方案中,經過嘗試、探討、論證,最後的結果在激盪之後產生火花應是比較亮;不然,一味走舊道,不作改變,或是不做比較長遠的想法,相對地方改變的機會不大。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給予大家新的啟示,一場好的經驗,可以改變新的生命;在地方推動改變,走到一個路口,必須轉彎之時,需要的是新方向、新觀念的注入指引;不然,遇到十字路口徘徊,或是陷入瓶頸,它的熱度會隨之消褪,甚至動力鬆散;此時,必須注入新的觀念、啟示,進而帶動地方活力。
從困境至成功案例,要有新的觀念、新的改變,看馬祖的現況,跟外地背景雖不同,情境頗相同,他地成功的版本,值得我們省思與參考。以他們創造成功策略,是用堅持加上創意,也是起死回生的不二法門。
全球化市場下的最好對策就是創新理念、想法,也就是改變現狀的最大動力。
別人的成功策略,我們做為一面最亮的鏡子;但我們待加強的是在地社會缺乏新觀念,缺的是策略運用,大家都在島上看問題,沒有把眼界拉高,和新的東西相遇,接受度、吸收度慢, 運用策略也少,未來有待共同開發、集體創造,我們做不到第一,也要做到唯一。
探討、嘗試、開發、創造
- 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