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位於兩岸的交界,走過半世紀的冷戰歲月,分裂的不只是親情,還形成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而隨著兩岸的交往日趨熱絡,在彼此再次趨於相近的趨勢下,近日有個趣味的現象,就是對岸的大學生開始視繁體字為「時尚」,我們認為,繁體字是中華民族一脈相傳的文化血脈與內涵,在對岸年輕一輩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的當下,可以堅持以繁體字與對岸互動,所謂刻意的簡體字導覽及簡介大可不必,因為陸客對繁體字其實都看得懂,刻意翻譯反成了多此一舉。
漢語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曾指出,「一個漢字就是一張臉」,漢字代表著「個性」,文字的應用可從是否「易寫」、「易記」、「易認」三方面考量;大陸發明的簡體字,除了筆畫少,具有「易寫」的優勢外,但在「易記」、「易認」之上,都明顯不如繁體字,況且現在電腦發達,都是用電腦打字輸入,語言文字讀得多寫得少,簡體字的「易寫」優勢已不復在。
也有專家指出,大陸的簡體字已過度簡化漢字,不但失去與漢字文化一脈相承的關聯性,更形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擾,例如「乾」淨與「幹」部都是同一個「干」字,「白雲」和「人云亦云」亦為同一個「云」字,很容易混淆,難以記憶。而且在簡體字轉化成為正體字時更易發生誤導,例如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由簡體字轉成繁體字時,「斗牛」就變成了「鬥牛」,意義和趣味都完全走調,對學生形成認知與學習困擾,所以到現在隨著電腦發達,對岸反而興起一股「繁體風」,不少大學生已把學寫繁體字視為一種「時尚」。
此現象雖然只是一種民間趨勢,還沒推展到對岸的官場,但是我們認為,這是我方推行將繁體字成為一種「軟實力」的大好機會,亦即在往後的兩岸交流場合上,我方不必自視卑下,反而要將繁體字視為我們的寶,並且更積極的向對岸灌輸及推銷繁體字的好處,並停止「自我簡化」,因為陸客真的都看得懂,如果一些觀光場景及簡介隨其簡化成簡體字,對陸客來說反而失去了「這裡是台灣」的特殊感覺。
馬祖曾為兩岸的軍事前線,現在要化為文化前線,即使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強盛,也真的不必妄自菲薄,而是要以更積極的態度,來推銷我們所保存及傳承四千年下來的文字及民俗文化,畢竟,金錢跟經濟都只是一時的商場波動,文化與內涵才是永恆不變的民族脈動。
馬祖除軍事之外 也要當文化的堡壘
- 201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