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世紀快輪方向的期待

  • 2010-07-06
 在民主開放下,大家可平等地討論關於公共事務議題,但是希望是理性的,沒有必要再牽入主題外的心情話題,也不要再重提「選」外之音,對地方的改革及氛圍無實質意義。
 隨著民意自覺,社會各多元領域逐漸發展自主力量,並逐漸有其自主的公共空間,而公共辯論就是基於公共利益,所以它是要集眾人的智慧與認同來完善公共利益,也即公共利益的合理分享。以新臺馬輪購置為例,經公共討論、說明及了解之後,除了大家對現代化新速快輪不表反對外,也會重新思考船隻未來的競爭力。
 公共議題經過激盪之後,有片片火花,其實是最佳狀態,不同的意見、聲音都出來,大家看的比較清晰,也會多一層思考,推動起來雖感到阻力,但我們反身思考一下,說不定更是一個助力。
 對新臺馬輪期待,以民眾需求而言,是希望舒適、快速;以地方發展來說,是要有競爭力。現行傳統船隻型態,以上述的民眾心裡需求及地方長遠發展兩項基本標準來論,不可否認是有很大落差。
 現有臺馬輪我們不是否定它的功能,而不容諱言的它是替代品,也是所謂「備胎」;當飛機不飛時,為了趕行程或是趕事情不得已的選擇,因速度、舒適感都不足;再者除了老舊,最近更是經常故障,光是今年就出3次狀況。
 先就天氣變化之說,大自然的改變外,人為的破壞,大地已產生不可預測的變化,天氣更是讓人難以捉摸,霧、霾、靄環繞馬祖山頭、海上,對景色是夢幻,對島嶼交通是夢魘。
 就建造新船過程來論,以建造新船時間及預算分配等種種因素,預估以3-4年來算,要等到民國102或103年,這3-4年間對現有臺馬輪承載台灣海峽航行,勢必是很大負荷,或尋找其他如合富輪或更好船隻之代行,中間的變數也是很多。
 再說空運改善時程推論,這2-3年內是處在改善規劃時段,一則顯現船隻型態的優勢扮演重要角色,二來是否具有競爭力更是重要。因將來或在進場程序改變,如跟北竿一樣模式,較快降低起降標準,空運飛航率提高,大家依賴船隻的程度更減弱。所以,在變動的年代,我們的思考的確也要轉換。
 明年是民國100年,是具有意義的年,我們希望大家一起從民國100年起,有全新的思維,有全新的作為,共同為馬祖創造百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