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的自由市場中,言論自由放在第一位,有它的精神與意義,我們在追求自由、公平的路上,不諱言的說,近年坊間討論的心情、方向有待調整,還要以健康的態度面對,不然偏離航道,對地方改革進步及共識凝聚產生削弱作用。
過去因時代背景不同,不要說思想受禁錮,連行動都受管制,在體制改變之後,或許長期的愁緒壓抑迸然而發,頓時心中的話語也傾瀉而出,由於地方環境特性以及包容度強,公部門少見言論提出興訟事件。從正面角度來說,外界的論述、表達多元聲音,公部門接受檢視、監督,固是民主政治的表徵;不過,從負面影響來看,長久下去且不做導正,一則會帶來視聽混淆,二來大家在不經意,難以自我約制下易觸法令,對大家都不好。
每個人都很主觀,而話是嘴說的,字由手寫的,很難做到完全客觀,所以在發表論點時,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除了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外,更不能有預設立場,不明瞭部分還要保留幾分,做適度、適當的表述,這樣得到的認同更高;而較情緒性的言語,閱聽人反而會質疑動機,得不到認同。我們不否認,嗆聲話題會受注目,但與事實不符或是個人因素,大家也只是點閱瀏覽居多,採信度卻不高。
基層的聲音透過媒介發表,不論是對是錯,我們建議業管部門在第一時間要即時處理,是好的建議,公部門要予採納並致謝,外界質疑的部份或不明白之處,更要即時回覆說明並予導正,避免似是而非言論造成混淆視聽。我們不否認,長期以來的公部門採較保守心態,推動事務或成效都不會適度宣揚或行銷,尤在行銷導向年代,這種概念有必要強化。
以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各機關,都建有發稿作業評比制度,以及掌握新聞動態,該回覆就回覆,該提供就提供,讓閱聽人有知的權利,以及接受相關答覆,這是各部門每日例行公事,公部門要化過去的被動為現今的主動。其實,這份工作並非難事,因為都是各職掌的工作項目,也最熟悉、最了解,不管是宣導或是回覆,不會花太多時間。
再者對公共政策、事務或是人事議題,大家討論切忌泛政治化,也不要有太多揣測、聯想,更不宜抱著看戲或唱衰的心態,應正面、理性的提供建言、看法,才是活絡意見自由市場的真諦。
為地方言論自由市場注入良性和理性
- 20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