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

  • 2010-08-06
 我們今天不談理論,只講三件發生的故事。好的故事,可以發人深省,也可得到啟示。
 一位台灣官員邀請屬下吃飯,吃完飯,十幾個人到櫃檯結帳。官員說:讓我自己付就好了。部屬們大為驚奇,因為前幾任長官都是先簽帳,然後用公款支付,而且這次聚餐參與對象也多半是同事,理所當然可以用「犒賞部屬」或者「工作餐會」的名義來報帳。官員說:這次餐會有我的內人和親戚朋友,他們和工作無關,就不應該用政府的錢,於公、於私要分清楚。餐後,這名長官也駕駛私家車和家人離去。
 這位官員的清廉舉世所知,他與廠商吃飯都堅持自己付,收禮、送禮也都遵照公務人員廉政倫理原則的標準,有彈性也有堅持,在海峽兩岸用公款做私事的黑暗當中綻放著光芒。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一所國民小學。這間香港的教會學校收的多半是上流階級的孩子,小朋友制服筆挺的上學,卻發現校長七點二十分已經站在學校門口,微微笑,撿起他們隨手扔的果皮、紙屑。其中一位小女生長大回憶,校長總是以身作則要求我們說話得體,還有公德心,帶領我們真心照顧同學。
 最後一則也是發生在學校,不過是台灣某高中。一名高材生為了擠進模擬考前三名,獲得甄選第一志願大學的機會,利用小老師的職務偷印答案卷。班導師默默觀察他的行為,有一天找他談話,說:「你將來會成為公務人員,也可能成為老師、軍官,沒有誠實就沒辦法讓下面的人服從。」「就算我容許這樣的行為,也永遠不會向學校推薦你」高材生低著頭,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不是因為老師的指責,而是老師又說:「我信任你可以堅持正確的選擇。」如今這名同學擠進台灣的公務圈,以正直為人所稱道。
 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曾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到今天依然受用,我們擺脫了戰地政務的桎梏,但一些觀念要改變,作為推進地方改革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