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海洋垃圾

  • 2010-10-31
 四面環海的馬祖列島,對於海洋垃圾的為害應當更為深刻。因掩埋不當而隨著暴雨、季風,漂到岸邊、海上或沉入海底,成為海洋的垃圾。龐大的海洋垃圾中,大多數是跨海從大陸漂來的,但是也有部分是自己製造的。將海洋當垃圾場的行為,不但影響海域生態,甚至到了我們的餐桌,被我們的身體消化。
 超過一半的海洋垃圾,都是用完即丟的一次性商品,例如免洗餐具、飲料罐等等。檢視我們清理海邊垃圾的過程中,飲料蓋、食物包裝容器、塑膠袋、紙袋、免洗餐具、塑膠飲料瓶、玻璃飲料瓶、鐵鋁罐、繩子等東西是應有盡有,而這些從海裡撿起來的垃圾也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除了公部門與企業的責任之外,每一個人都必須為海洋垃圾的污染負起責任,因為我們貪圖便利的行為,造就了龐大的海洋垃圾大軍。
 再來,更嚴重的是那些卡在海底或隨波逐流的廢棄漁網,圍網、流刺網、拖網等各式網具,不斷的捕殺魚蝦蟹類,這些主要由聚酯纖維製成的強韌漁網,預估得花數百年才能被分解。海洋生物很容易被人類的垃圾纏住或困住,當海洋中垃圾泛濫成災時,將會是海洋生態永遠的夢魘。
 不能否認,出現在馬祖海岸的垃圾主要來自大陸,以養殖箱網所用的保麗龍浮桶、漂流木最多;但是也不能不承認有一部分海洋垃圾是來自於自己本身。像是當地船舶油污排放,漁船帶出去的保麗龍、保特瓶等產品,有沒有帶回來,都是值得去探討的問題。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不要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自己帶餐具、水壺,這些聽過不知道多少次的呼籲,真正要落實到自身生活上,遠比想像中要困難,當然更不乏直接將海洋當成垃圾場的行為。
 因此,要減少垃圾對海洋的破壞,除了喚醒大陸對岸的重視外,我們自身也必須針對船隻漁網、漁具、機油建立回收機制;對於漁船使用的保特瓶應建立監督機制,對於非法傾倒垃圾的漁船予以嚴懲,杜絕直接將海洋當成垃圾場的行為發生。
 對於海洋垃圾,每個人都有責任,而且難逃其咎。不小心遺落路邊的一個塑膠瓶,從超市帶回來的塑膠袋,都有可能會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大海。身居內陸地區的某個人從車窗裡扔出的一個菸頭,和海邊遊玩的人丟棄在沙灘上的垃圾,都一樣容易流入大海。不管住在哪兒,每個人都應該承擔一份責任,因為只有這樣,海洋才可能不繼續惡化為一個超級的人造大垃圾場。
 旨在透過實際參與和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海洋垃圾的危害,並從自身做出改變,同時透過觀察海洋垃圾的來源途徑,要求公部門與企業從源頭控管,發展適當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