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民眾只要打開報紙或網路,有很高的機會看到衛生單位苦口婆心的衛教宣導及流行疾病警示,每年也會舉辦其他縣市所無法做的整合式健康檢查,但是宣導歸宣導,每年還是有許多民眾生病、重症、甚至往生,以昨天的痛風演講會為例,雖然人潮洶湧好像大家都很重視自己的健康,但其實這類的衛教,衛生單位也有在宣導,差別只在於民眾自身願不願意去落實罷了。
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地區鄉親罹患疾病的型態也逐漸轉型,以近年罹患人數大幅成長的痛風為例,痛風俗稱為「帝王病」,最主要是發生在男性身上的一種疾病,醫學研究發現致病原因是體內尿酸濃度過高,形成針狀結晶在關節裡所引發的一種關節發炎情形,剛開始可能只是相隔多年才會發作一次痛風,隨著體內累積的尿酸量越來越多的話,痛風發作的頻率就會越來越高,最後甚至隔沒幾天就會發作一次,令人痛到想跳樓的痛風關節炎。
當痛風進入慢性期,尿酸累積在關節的量非常多的時候,就會形成「痛風石」,痛風石一般好發在手部或腳部的關節,有時候也可能長在耳朵或是其他部位,嚴重的痛風石會讓手腳的關節變形,不僅患者無法正常工作,最後只能靠輪椅代步。
而近年來台灣痛風大為流行的原因,一方面跟國人的遺傳因素有關,再加上近年來國人肥胖的比例上升、肥胖的年輕化、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造成體內帶有痛風遺傳基因的民眾提早在年輕時就痛風發作起來,造成痛風的普遍發病情形,盛行率是先進國家的十倍左右,可說是相當狼狽。醫師也不斷提醒大家,痛風是一種會造成各種後遺症的全身性疾病,治療首要目標是在防止後遺症的發生,而不是在治療疼痛,因此切記不可擅自停藥或減藥量,最好是在醫師指示下調整藥物的劑量,才是萬全之策。
由痛風此例可以看出,形成原因及改善辦法,其實病友自身及鄉親們多半都是相當清楚,不外乎少吃肉類、內臟、豆類等高普林食物,多喝水、多運動,促進代謝等,但所謂「知道」離「去做」還是有一大段距離,年長鄉親們多半還是懶懶散散,以致近年的健康檢查,都以高血脂等慢性病為最大宗,顯示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及缺乏運動,正是包括痛風在內的慢性病的根源。
我們近年不斷警告,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之時,連同精神水準也該隨之提高,更不該因此而賠掉身體健康,好在這兩年鄉親慢慢覺醒,加上體健單位的大力提倡,開始正視慢性病的問題,我們也呼籲鄉親們不分男女老幼,運動減重不嫌早,也絕對不會嫌晚,掌握好自己的健康狀態,不僅可以減輕家人的負擔,也是對自己人生負起該盡的責任。
健康的身體 自己要負起責任
- 20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