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擺暝思考多做整合 家戶減少次數

  • 2011-02-16
 在簡約風的趨勢下,以及集中能量並具加乘效果,民間村落擺暝的天數可以整併,家戶參加擺暝的次數也要減少。近年,有村落擺暝在同拜一個神明、同在一間廟情況下已做整合,一次拜完OK,實無必要自立成社;這是一個很好現象,也值得他村比照辦理;再者,過山到他村參加擺暝的家戶,其實可以考慮取消,毋須奔波祭拜神明。
 習俗,是人創造的,好的加以保留,繁文褥節、不合時宜的要簡化或廢除,所以本報站在教育立場,近年倡議要做改變,如喪禮「食硬飯」轉變成比照台灣送小點心餐盒,頗具宣導成效。婚宴過去三天三夜「接頓」簡化,到今日倡導減少鋪設;以及折騰年輕上班族及家庭主婦視為畏途的春節祭拜地主、天公、祖宗,牲品均有必要簡化。
 擺暝習俗流傳,當有歷史傳承意義,但一個村莊,只有一間廟,因各自結社過多,而各自祭拜,然後再來一次大集合祭拜,則顯人力、錢財的浪費,尤以擺暝次數多,食福相對增多,在元宵期間,有的家戶自己村莊拜,還拉長拜到他村,幾乎都在吃。現代人對大魚大肉恐懼,連小孩都不願意去參加食福,同時一家人口簡單,根本無法分身赴會。
 過去農漁社會,因外在壓力少,年俗節慶花樣多,而地方擺暝次數頻繁,除以往各自宗親祭拜神明外,也有結社祭拜,早年派系分明,也易造成不和諧;之後增多也是因親朋好友拉攏湊人數祭拜某神明,形成少者一般都有2、3暝,多的8、9暝,等於年假過後,夜夜都在準備蠟燭送往祭拜地方及上香、焚燒紙箔。
 隨著村莊戶數減少,擺暝是要人力,每年很快輪到做頭,除張羅祭拜物件、牲品之外,還要遶境活動,沒有人力是不可行的,在這樣狀況下,有的村莊元宵遶境三次,弄得人仰馬翻,也不得不來個整合。前述,神明祭拜之事是人訂的,沒有不能改變的,三次改遶一次,搞大一點且更熱鬧,神「心」大悅。有的大村莊三個會社,同在一間廟、同拜數尊神明情況下,沒有必要做4次,最後一次「大攤」,相信人神共悅。
 家戶參加擺暝的次數也要開始減少,相信很多鄉親擔心會不會因取消某個擺暝,會對神明不敬,這層考慮是多餘的,地方神明同出一轍,馬港天后宮跟鐵板天后宮、津沙天后宮都是祭拜媽祖,她一樣都會「保庇」我們,不會因尊駕地點不同,廟址不同而有所差異。
 敬神如神在,元宵習俗是對神明的虔誠,不是靠物件,是以心相誠,有時間、有能力對境廟多做付出,並結合串連,集中所有能量,置入觀光元素,把旅遊特色品牌像大紅燈籠高高掛起來,吸引遊團到馬祖,才是對地方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