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社會,意見市場自由活絡是最佳表徵。政策從推動至制定,會有不同看法、意見的聲音,其實是正向、良性元素,只是在制定前的推動過程中,各業管部門先前放送的訊息較少,換句話說,努力在做,卻換來負面聲音,卻壓過甚至淹過正面效能及長遠影響。
我們曾論述處理民意反映,各業管部門回覆說明的態度及原則,以及必須在第一時間做政策維護,今再就政策制定前的推動規劃時,執行部門「試探氣球」升空的策略性作為以及民意溝通作法,藉此共同探討,一則可供決策者更多的採納選擇及周密思考;二來也可避免主政者事後之困擾及承受壓力。
面對急遽變化的環境,政府施政跟往昔大不相同,除團隊運作之外,思考策略及規劃方向也必須走在民意的前面,尤以民意高漲的年代,任何政策的推動、制定都會有不同聲音,只是把損度降到最低,民眾接受度調大,不然,獲得正面評價不高,對付出同仁的辛苦及士氣會有影響。
推動事務或制定政策,就像「球」在執行業管部門的手上,如何發球,怎樣傳遞,再運球進攻到上籃得分,其間過程作好推演,問題是地方業管部門在推動過程,很辛苦也很認真,關鍵出在過程中鮮有主動或欠缺媒介公關、民意公關這二大區塊。
媒介公關、民意公關近年已是公部門新公務管理學,這也是趨勢,等於說是企業商品行銷的強項轉化,卻是變成公部門的弱項瓶頸;尤以地方各業管公部門在此運作上最為薄弱,人事部門有必要強化此人力資源課程訓練。
一般認知是民眾只看結果,固然沒錯,但在結果之前的過程、流程,它也是流動性,有的需要外力、有的需要不同酵素,讓它催化或是激發,最後送到決策手上是多面向,它在做決定時有不同的高度看問題,也多些選項,不至於單一。決策者最苦的是沒有選擇版本,最後承受的是他一人,也是不公平的。
幕僚作業是執行者,在於周全,前製作業吸納各種方案,細膩考量各種可能結果,後製作業做精密檢視,推出端上桌面後,不同意見或聲音,包括不明瞭地方,都要做完整維護、說明。
民眾的小事,就是各業管部門的大事,一個人的聲音也是民意,所以不是端上桌,廚師就沒事,剩下都是老闆的事,部門主管仍得注意顧客滿意度、回流度,那裡有缺失或是過程有疏漏,聽聽外部的說法,力求再精實、再完整,把推動的事做得更妥適、更恰當。
政策「試探氣球」升空之必要作法
- 2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