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馬祖失業問題,幫中高齡的待業鄉親爭取基本收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應縣府與地區立委之請,針對全國實施多元就業計畫,也依法核定馬祖的計畫名額,今年度核定一百二十四名,滿足了部分中高齡鄉親的就業需求。不過這樣的制度在馬祖面臨一點瓶頸,到了今年三月還有十八個名額找不到人,主要是電腦選出的多元就業人員不符合用人單位需求,值得主管及相關機關以及中央民代關注。
仔細觀察找不到人的職缺,多半需要家庭訪問、社會工作或電腦公文處理技能,以及企劃能力才能勝任,對於部分中高齡鄉親來說是一大挑戰。一位求職的六十幾歲鄉親說,他參加多元就業方案,原本以為是掃掃地,結果一看要寫計畫,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而走遍紅十字會、馬祖區漁會與各社區發展協會等多元就業用人單位,除了密集勞動力,也希望有專業人才協助業務的推動。
但是「專業人才的需求」與「幫助弱勢就業」似乎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我們從勞委會還有國家政策發展基金會近十年的研究可以發現,台灣(包含馬祖)之所以中高齡失業者人數攀升,很大一部分是產業轉型或外移,不論是生產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力需求,或者整個工廠遷移到工資低廉的其他國家,都讓倚靠基層勞動為生的中高齡民眾失去工作,年紀大了,記憶與體力都會有某種程度的限制。
這樣的待業人力往往成為尋求馬祖多元就業缺額的主力,然而各用人單位所提出的計畫雖然包含了勞力工作,也不少職缺需要「勞心」,電腦文書處理、公文製作、寫計畫與熟悉政策、法令,都需要e時代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來加以幫助。勉強進用不合需求的人力,讓用人單位是叫苦連天,員工自己也很吃力。
十八個職缺找不到人,想工作的年長鄉親又不得其門而入,衍生出來的是一票家庭的收入斷炊,值得相關單位重視,也需要熟悉勞動與人力資源的學者、專家提供意見。
有鄉親認為,既然年長的待業者缺乏計畫與文書能力,不如將多元就業工作都交給年輕人來做,我們是認為不妥。勞委會之所以將多元就業規定做了一定調整,用意就是照顧四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中高齡失業者,跟其他公家單位請約用人員目的有所不同,同樣是花政府的錢,約用專業的醫療與工程、防疫人員,是為了專業而不是救濟失業。
在政策安定與兼顧用人與待業鄉親權益的前提下,我們建議勞委會可以適度開放多元就業進用專業的年輕人,額度要比現行的多一些就好,如此一來可滿足用人單位的計畫需要,但是不能完全開放給年輕人去做,要保留可觀比例的名額給中高齡、熟悉勞動工作的待業鄉親擔任,整體給馬祖的額度也可以稍微增加,這點需要民意代表協助爭取。
公共電視的新聞談話性節目指出,中高齡員工普遍有經驗豐富、人情練達等優點,對公司的忠誠度也比較高。如果能放低身段,用心學習與服從領導,我們相信還是大有可為,除了依靠政府訓練與補助,提升自己的熱忱和能力也是求生的關鍵。
以工代賑與充實專業人力宜分開處理
- 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