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人員能力要能與時俱進

  • 2011-03-28
 公務人員是國家的中堅份子,在外部環境變化劇烈,本身智能必須不時精進,以符合工作需求;誠如考試院長關中於國家文官學院週年慶祝活動致詞時,引用「彼得定律」向已於公務機關服務二、三十年的高階文官喊話,直指公務人員不能有「鐵飯碗」的心態,不能只靠年資升遷,而本身能力卻未與時俱進;我們認為,現在公務單位進修的管道很多,公務人員公餘可以多加利用、自我充實,為工作做最大能量付出。
 「彼得定律」是美國教育學者羅倫斯.彼得於一九六八年所發表,該理論廣為企業組織和人事管理引用,大概意思是強調一個人的知識能力在升到某個工作領域的職位上,就達到極限,若要更上層樓就得訓練、進修,否則無法勝任。考試院長關中期勉公務人員「承擔責任」,接著提到文官培訓的重要工作,就是幫助公務人員「提升能力」,強調「公務人員的能力必須與時俱進」!
 我們認為,公務人員在各階段、不同的職等,都會面對不同的責任與專業,如果只是靠年資而升遷,而不具備應有專業能力,這種「彼得定律」現象如果發生,對個人、機關、國家都是損失,培訓就是不要公務人員發生上述情況。而關中所說不能有所謂「鐵飯碗」的心態,就是必須加強公務體系訓練,尤其常任文官特性是久業、國家保障,如果二、三十年很長的公務人員生涯,公務人員不能與時俱進,如此不但不能增加公務人員的效率,還會影響政府、國家競爭力與形象,也會失去人民對公務人員的信賴與尊重。
 回到社會面,這幾年受大環境不佳影響,讓民間各行各業都是縮緊褲帶,唯有公務員一枝獨秀,公務體系也受到媒體與社會的高度檢視,可從最近的台灣新聞報導中發現,只要某單位的公務員一出包,馬上就是連續的大放送,全民指責,被關切的單位主管只好「揮淚斬馬謖」,像之前一位台灣書記官就因為酒後鬧警局,被媒體踢爆後遭停職處分,顯見公務員一舉一動,是受到多麼高標準的檢視。
 這幾年高普考創下史上最高報名人數及最低錄取率,在大家擠破頭想進公部門的同時,有幸成為公務員的人們,是否該多加自我反省,要懂得珍惜這份職業,更要努力與敬業,才不愧對國家俸祿。
 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即不管身在政府還是民間,首要工作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相關領域的知識及技術連結起來,才能慢慢建立自己的權威、專業,同時在各自工作領域上才能做最大的發揮;畢竟公務員的表現,大家都用放大鏡在看,公僕除為民服務外,觀念、作法也都要走在民眾前面,且有所創新,連帶整個單位形象要升級,相信只有用心、敬業,才能讓自己的公職生涯掛上尊嚴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