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民間厚葬及解決爛葬問題,除法令執行外,教育宣導是正本清源之道,也就是建立鄉親接受火化觀念及作法。以台灣為例,16年的時間從5成火葬,到現今突破9成以上,土葬率並降到1成以下,相信離島也可以做得到,當然需要環境、時間及場所的配合。
根據內政部公布最新統計數據指出,從民國82年殯葬採火化的比率為45.87%,接著逐年提升,到99年已達90.04%。現今台灣人火化後將骨灰安置於納骨設施,成為民眾處理身後事的主要選擇,可節約土葬或安置於納骨塔動輒花費新台幣數十萬元到百萬元不等的費用。至於,將火化後的骨灰以樹葬、灑葬或海葬等不留存骨灰方式安葬,這是第二階段的昇華作法。
隨著觀念的改變,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廣火葬有成,也是經由過程再收成效,從法令的限制、土地取得困難、火化程序的簡單,以及土葬費用高價,大家逐漸能接受火葬;相信馬祖未來是一個趨勢,就像現在公墓是喪家首選的地方。
按民間傳統觀念認為火化是不孝的行為,就跟過去在出殯後喪家還要辦桌招待,近年經由年輕一代而改變作法,採台灣模式以送毛巾、點心,反而獲得很多認同,不好的習俗將以去除,相信大家都會接受。
另一種民間不接收火化的作法,主要是老一輩相信民間所謂對往生者「勾魂」的說法,誤為人往生後再將火化更加痛苦;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人往生腐化、火化是一樣的。以迷信傳說,誤為火化是二度「受難」,但這種觀念需要調整、改變。
馬祖習俗以土葬為主,講究「入土為安」,但公墓墓穴不足問題,尤以南竿為最,近年除陸續增設納骨塔、土葬穴位外,俟穴位滿檔,將陸續採取「撿骨」方式歸到納骨堂塔,目前家屬都已瞭然,所以,撿骨與火化骨灰都一樣,相信在地民眾會慢慢接受火葬作法,也是必然的趨勢。
火化是未來的必然作法,更是地方一大需求,火化場空間便利和實用性,鄉親逐漸會接受。生老病死與食衣住行相同,都是人生的一部份,過去老舊的觀念總是避諱討論,但作為公共政策的一環卻必須面對,相信我們也可以做得到,當然需要環境、時間及場所的配合,未來火化空間、動線配置,應力求方便,配合地方喪祭需求,讓祭拜、火化儀式都能便利使用,這點也要做完善規劃。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多做宣導鼓勵之外,年輕一代也要對家中長輩灌輸新觀念,政府與民間一起來做。
改變土葬 從教育宣導做起
- 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