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宣傳從景觀紮根

  • 2011-04-14
 從累積多年地方辦理觀光宣傳的經驗,馬祖辦的類似活動不少,有文化局辦的,觀光局辦的,跨局室、結合社區與廟委會辦的,通通弄得有聲有色,還在台灣開記者會,一年到頭活動不完,有園遊會、有遶境、有特色踩街、有各式表演,還有趣味競賽和攝影比賽等節目,讓觀眾是有吃又有拿,也讓許多遊客目不暇給。
 可是這樣的活動熱鬧頂多為期一個禮拜,人潮散去,馬祖就恢復平靜了,所帶來的人潮效益也不見得明顯,因為是從四鄉五島聚集而來的民眾,或者動員防區阿兵哥,有地方軍民的鼎力支持,才維持了部分活動的基本人氣,真正要吸引觀光客,老實說,這個目標並沒有完全達到。
 我們雖然肯定由公家單位辦理,或補助民間協會舉辦大型慶典來吸引觀光客,這樣的確能讓賓主盡歡,但活動畢竟不能天天辦,沒有辦活動的大多數時間,馬祖觀光要怎麼辦呢?所以觀光博弈產業成為近年民間生計的思考環境背景。
 從開放觀光以來,來馬遊客的經驗,多半希望看到與台灣不一樣的東西,如果只是走馬看花,找不到與台灣鄉下所不同的特色,那麼頂多來一遍,下次不肯再來了,馬祖之所以吸引背包客和其他從未造訪的族群,當然有很多因素,地方政府與旅遊業者歸納出常民文化、宗教禮俗與自然景觀、戰地風情,以及全台獨一無二的閩東式漁村聚落,都讓遊客心嚮往之。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保存並且發揮了以上特色?以戰地與聚落風情來說,有些居民幾乎全數外流的聚落其實建築物保存地很好,儘管坍塌還是有往日漁村的風情,結合社區發展協會主動整理,以及公部門的原貌整修,不見得辦嘉年華,就可以吸引聞風而來的旅客,協調媒體與透過網路,主動將整理過後的聚落美景傳遞出去,可以讓網友讚嘆「原來台灣還有這麼美、古早味的地方」。
 這是有關社區環境整理的部分,反觀九份的經驗,昔日的山城雖然因為電影取景而走紅,卻因為觀光帶來整體景觀的破壞,變得商業化和不夠協調;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引以為鑒,落實具體、完整的文資景觀保護政策。縣府與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其實已經在努力,除了技術上與民眾溝通協調的問題,我們更希望看到比以前更清楚的願景和落實步驟。
 古樸的城鄉風貌景觀,與天然美景的保護往往是不能分割的,政府在規劃並且落實以上的願景時,也要把自然景觀納入考量;從事馬祖社區營造多年的一位資深教師坦言,發掘並且還原時代變遷所埋沒的社區美景,其實不用花太多錢,只要一點補助當火苗,結合社區熱心民眾自發性的力量,有政府與民間協會的集思廣益作規劃,其實可以讓社區成為景點。鐵板村因為村長和熱心村民的推動,把廢棄空屋變身為漁村花園;牛角用老舊石屋的空間妝點草花綠意,其實都是小錢與民眾熱情的參與,再加上地區藝術家的創意,漂流木藝術家不是已經把作品裝置在牛角與馬港社區?這些都不是花幾百萬、幾千萬辦活動,卻已經讓年輕、體驗生活美學的背包客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