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社區的街道巷弄及周邊後山

  • 2011-04-20
 馬祖在旅遊大門打開後,聚落、社區已開始轉了一個方向,前面已經變後面,後面變成前面,就是在區域內的內層開發利用,如巷內街弄、後山周邊的資源特色,把它整理、活化出來,呈現在遊客面前。近年,社區改造做的很多,見到遊客走進去的腳步,但侷限少數聚落,未來我們動線要拉大,並帶來消費,是努力的目標。
 在過去軍管時期,海,是馬祖聚落生活最大出路;體制改變後,已不再是唯一生計出口;在這方面的發展上,有很大的反轉,人的腳步改從後面進出,前面已經變成後面,換句話說,要讓遊客群走入社區,區域內巷弄角落、周邊後山均有待社協規劃,再進而整理、開發、利用。
 聚落、社區開發不是一蹴可成,從國外到台灣本島社區改造經驗或成功案例,我們循此方向、目標在走;當然,有的需要人力,有的需要經費,但是住民的能量及共識才是最豐沛,也是永續的動力。
 國內外社區聚落,因創意而竄起旅遊生意的成功版本眾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有效樣本,他們利用在地的資源,添上巧思、創意,再形成社區集體意識,到具體行動,使整個社區充滿生氣、活力。以津沙為例,過去曾漸被人們遺忘,現在是遊團必到之村,聚落內除環境改造逐步在做,民宅也在修繕轉為民宿,其目標就是遊團能夠走入村內,甚至住進民宿,有了人潮,未來商機就會熱絡復甦。
 其實,遊客到異地,除了領略山水景區之外,更想靠近在地氛圍,呼吸當地常民文化,也就是擁抱庶民生活,所以巷內街弄的傳統風情也是遊客最愛,行進其間,探幽尋秘,尋找內心那份深層的觸動。
 社區活動的舉辦,是演繹聚落、社區的再生情緣,而開發社區、聚落周邊的資源特色是展現聚落、社區的重生風華,現階段活動的舉辦每年已成定調,接續著力還是要放在社區、聚落的定位。
 創意是無限的,創意來自思考、規劃及嘗試,創出好的主意,運用現有的資源將它活化起來,在全國縣市中,我們比不上台北艷麗,可是馬祖風情,也是一大特色,只要朝樸實、簡單去形塑,亦可成為一塊金字招牌。創意因集體而落實,島嶼的競爭力升級,需要的是全民團隊力量促成,尤以民間力量豐沛,大家有創意共識,非公部門所能比擬。
 在四鄉五島景點開發之後,此時方向也更需要轉入村落,把四周環境做好,再結合社區人力與資源,如先民腳步、古蹟文物、社區名稱的由來,將它發掘出來;再如一株老樹、一座廟宇、一間古厝、一個傳說,都可以賦予新生命,成為再造資源,也就是把後面拉到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