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您之所以會去某個地方旅遊,是因為她有名嗎?可以滿足消費慾望嗎?還是因為什麼原因?有許多馬祖鄉親前往福州,是因為語言、娛樂和其他風俗習慣相近,地緣接近自然容易前往。不過有更多人之所以選擇旅遊地點,是因為「熟悉感」,這種熟悉感,往往是其他物質條件所取代不來的。
或者我們可以說,去福州,是因為那種「熟悉」的感覺,鄉音濃厚,甚至有親戚在那邊生根;正如同許多馬祖鄉親到了台灣一定到八德或中、永和,所圖的不過是與親友團聚。
熟悉的眼神、熟悉的懷抱,和熟悉的記憶牽動我們的情緒,使我們在回憶中輾轉纏綿,有時讓我們莫名歡樂難以自己,有時讓我們悲傷難以壓抑,還有時勾起淡淡的哀愁,與往日畫面相連。
馬祖所讓旅台鄉親懷念的,往往不是建設,而是他們當年開墾的痕跡,所讓他們懷念的,往往是離鄉背井前,豐盛的晚餐;其實是到台灣發展那天,所搭軍艦的那一聲汽笛,與手中父母的骨灰,和一撮故鄉的土壤。來馬祖服役過的阿兵哥,所懷念的也是在馬祖的記憶。
為什麼我們不能將這些感動化為觀光資產?既然是讓遊子魂縈夢牽,讓昔日的旅客懷念的地方,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用感動再次吸引他們回來?
我們往往把觀光行銷簡化為辦活動、製造熱鬧氣氛;或者以各種優惠,吸引遊客來到馬祖。但我們有沒有想到,其實遊客真正會來的原因,不見得只有「沒來過」?根據旅遊業者觀察,來馬祖的遊客,有些是與馬祖有某種因緣的,譬如說旅台鄉親的第二代、第三代;父母或者兄弟姊妹,甚至是自己曾經在馬祖服務,不管是因為軍旅,或者是當過馬祖的公務人員,甚至是因為宣教而來馬祖探險,裡面有許多人想再來一次。
透過政府補助,讓優秀寫手(包括鄉親)用劇本、小說或散文來訴說馬祖的故事,讓感動持久散發,讓回憶芬芳、沁入人心;馬祖不具有大量購買新聞或投資電影的資本,卻擁有辦理文學獎和創作補助的經驗,讓我們用此經驗,擴大辦理,以筆墨、照片宣揚屬於馬祖的感動。
再說一段馬祖故事
- 201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