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活動結束之後,大家開始討論留下什麼?下一次怎麼做?這是好的正向議題,就像台北花博結束,在掌聲之同時,思考「後花博」的台北是什麼?台北對外的意向指標是怎樣城市?「潛名詞」塑造又是什麼?馬祖也是如此,單就活動後的旅遊招牌及文創產業帶動挹注多少?我們不得不面對。
文建會為提升產業效能,活絡產業氛圍,進而促進整體文創產業發展,文建會「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畫」是新的思路和方向。當大家將馬祖旅遊困境因海、空交通而受限,也不可忽略旅遊欠缺地方文化底蘊結合,兩者不可偏廢,沒有交通,遊客進不來、沒有文化,遊客則留不住,更無法達成重回意願。
文化產業化、文化觀光化,不要說台灣各縣市鄉鎮,連國外也在大打文化旅遊牌,現代遊客已不再是過去走馬看花,而是領略山水之外,也想靠近在地的味道。
產業文化指的是產業所具有的文化,亦即某產業(包括:農林漁業)在多年產品生產的歷史過程中,基於對材料選擇與處理的仔細經驗、產品設計製作的創意與品管,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內涵,例如造酒是一種生產事業,可成為珍貴的文化。文化產業的特質,在於其多樣性、小型化、分散式,配合地方政府、專業人士、民間和企業之協作,共同推動,目標希望能夠在就業人口方面增加一倍,產值增加兩倍。
發展觀光不單單是公部門的業務,觀光公部門它就像一個公共載具、一個開放平台,載運著各種有價值的產品,而各產業都可推出創新產品與觀光結合,共同吸引拉抬更多的外來旅客,也提供國民旅遊新的體驗。地方性觀光應該是文化、歷史、漁農等在地產業內涵的呈現。
馬祖文創產業,可結合歷史文化,並以有機、無毒農業觀光,可以養殖的淡菜、牡蠣,可以營造的聚落特色,可以發展的傳統產業等,不然單靠景區、景點,發展觀光就太單薄。
產業注入創意文化,增加鄉村發展機制,強化地方的觀光活力。現今首要之務是建立馬祖從上到下對於文創產業的認識,政策及執行面的討論,瞭解文創中心扮演角色為何,以及未來如何協助業者轉型,讓文化創意產業在馬祖四鄉五島能在社協成立後,如星星火花般蔓延開來,並可自行於社區內製作生產,並透過宣傳與推廣,擴大銷售層面,提高社區文創產業之產值。文化創意與社區產業做結合,是未來精緻或特色觀光業,必然要具備的要素之一。
活動後的觀光文創產業之思考
-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