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廠屬公共財 全民監督、期許反而是改革的開始

  • 2011-06-13
 當消費者推崇馬祖、東引高粱的口碑,是對馬酒最佳的回饋禮物,而鄉親對馬酒的期許,則是對地方酒類產製改變與升級最佳的動力;尤其在酒廠規劃推動擴廠及追求質量並進之際,外界不同的意見、多元的看法,只要是正向、良性論述,酒廠必須吸納,以注入活性發酵元素,讓馬酒品牌更亮麗。
 多元社會、多元聲音,在眾多說法中,論述有的是正確,建言也甚佳,值得酒廠參擇、思考;當然也有因不甚瞭解,致使與事實不相符合,或方向偏離,酒廠也要加以梳理釐清,一則以免有所誤導而產生誤解,避免對長期建立的品牌形象有損,二來讓全民對這份公共資產有更進一步認識,將來完全公司化,全民來認股是最大能量的釋放。
 以最近討論最多的馬祖、東引高粱及陳年高粱之分別來說,高粱年份之分別,一般以儲存窖藏時間作為基本標準,按馬祖酒廠產製的白酒,關鍵在於勾兌,非單以年限來論定。酒類產製作業因受外部環境影響,每批次所產白酒口感都會有所差異,當然技術管控是穩定質量必備的作業過程,但有的也非科學化製程所能完全掌控,在製程涉及傳承經驗操作上亦具重要的一環。因酒質除技術之外,天候及水質也是原因,這些天然的賜予,不是別人可以帶得走,或是可以仿效,酒廠當珍惜我們擁有得天獨厚之處。
 馬祖酒廠窖藏高粱各種年份都有,有些甚至長達20年以上,以技術管控、經驗法則將不同批次、年份酒相互勾兌,以調出最佳比例的陳年白酒,讓消費者都能接受的口感、醇度為主。外界刻板印象則以儲存時間年份為基本標準固然沒錯,但產出後的勾兌更是出品的關鍵性基素。
 白酒乾、濕醪說法,最近也引起討論,以高粱酒製程大同小異,也不是機密,在酒廠對外公開資料、紀錄,一般是三蒸三釀,這是製式化過程,而酒廠經驗師傅在製程掌控上有他們獨到之處。至於濕、乾醪製法,按酒廠師傅說法也是認為不要去強調濕醪、乾醪,他們認為沒有太大意義,濕醪、乾醪均不可或缺,且都是陳年高粱的基本元素來源。
 鄉親對馬酒的檢視、期許,這是好的開端,也展示改革的行動開始。酒廠是馬祖人共同的資產命脈,永續性的經營絕對是必要,現在投入人力與資金更是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保持一定品質,就要有穩定的環境與作業程序,目前馬祖酒廠無論在釀造過程或是儲存的狀況,科學化管理程序是追求的最終目標,酒廠已完成企業評估計畫,期許有新的出發。
 再說外界對東引酒、南竿產的掛牌屬性之疑慮,馬祖酒廠是因東引廠目前空間不足,人力上調配有時困難,在未擴廠前先做有效的資源利用,由南竿產製後運送東引勾兌,調出最佳比例酒品,他們認為同一家公司出品,原本資源共用,沒有掛牌屬性之問題。有技術,也要有彈性是資源有效運用,但品牌維護是最珍貴的資產,不容絲毫的損傷。
 外界對酒廠公司回覆社會疑慮之說明及時間點,固然有的是產製無法細說,有的涉及商業秘密,有的是過往行銷策略所致,是不必再回頭或再陷入議論泥淖,但是對讀者的建言,須虛心接受,有出入之說法可加以說明,以避免誤導而造成大眾誤解。我們強調,酒廠是地方公共財,屬全民所有,受監督、受制約是必然的。
 酒的業績創造在於產、銷策略運用,除品質堅持不變及繼續推動擴廠外,在策略規劃運用上,期許必須打破舊有模式,發揮在我主導權,妥善運用代銷商通路,共同創造雙贏利基,現階段或許屈於合作買方的通路優勢或強勢下,但我們深信:「方向對了,魅力與味道總有一天會被看到、被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