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旅遊已是大眾生活的一個節奏,探索體驗也是人們心曲的一個旋律。不論戶外出遊或是假期休閒選項,隨著消費習性及品味改變,國民旅遊逐步靠近人文景區設施,如博物館、文資保存古蹟景點、異族群文化等。就歐、美國家博物館、美術館、大教堂等而言,海外觀眾的遊客流量穩定且不變,以及博物館數量與國家人口密度成正比;就亞洲日、韓博物館來說,也均列為社會發展主要標記。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2005-2007年台閩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統計,博物館類躍上榜首;馬祖民俗文物館2008年7月1日到8月31日之間,入內參觀者突破一萬人次,每日平均數為162人,占目前馬祖全日遊客流量數2/3以上,非外界所戲稱遊客全為了吹冷氣而入館。相對地,因觀眾性向、興趣的轉換,以新、舊博物館為主體概念的文化觀光工程,可造就文創產業機制的活化,也是社區博物館營運動力的燃料。
馬祖故事館主要執行內容是探索馬祖故事館以現代博物館特質概念,應用地方文化館、社區總體營造、文化消費釋義與懷舊風格的文獻資料,嘗試以規劃設計方向,建構馬祖記憶文化園區體驗懷舊空間情境與氛圍的可能性 ,形塑社區街角式博物館,形成一個旅遊網路;並輔以於個案深度訪談紀錄整理分析,以運用於本設計經驗上,期能藉由呈現馬祖故事館的環境規劃及實務設計、執行過程,有助於對文創產業加值經驗進一步的瞭解,並累積未來相關領域參考價值。
以博物館而言,觀眾對博物館期待與需求,也不再只是傳統博物館的定位與功能所能滿足,如何以企業化概念服務觀眾的新思維,在營運管理上亦因應時宜,落實成本、效率、行銷和管理等企業觀念,以永續文化歷史香火傳承。
自兩岸關係和緩,外島兵力逐年裁減,1992年馬祖在開啟旅遊大門後,地方施政以觀光政策為主軸,觀光產業發展成為社區及聚落生計的唯一出路。為形塑在地旅遊品牌,從公部門至民間社協組織的活動推廣,無一不以結合觀光元素為出發,以期活絡觀光市場,學校也不例外。在全國社造活動蓬勃下,馬祖雖處邊陲,社協活動開發亦方興未艾,並連結學校資源共同營造特色家園,各校以參與式社區資產運用,齊力建構地方人文、自然性的旅遊、休閒生活圈,以達教學生活化、鄉土化之目標。
配合馬祖觀光發展,社區運用本身資源,結合旅遊推動在地自然生態及傳統人文等諸多活動,因內、外在環境與條件如資源活化、活動深化、住民共識、大眾參與等不足及限制,致使社區觀光資源開發及利用仍有諸多尚待強化。近年,馬祖各島透過居民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營造社區新形象,發揮社區總體改造功能,如活化社區資源,擴大辦理各項傳統活動如新春元宵擺暝、燈會、中秋燒塔、媽祖昇天祭等在地性活動,並帶領住民進行社區探訪、導覽活動,讓居民了解社區營造過程,以建立社區特色標識,並進而達成文創觀光目標。在軍管體制解除後,馬祖本土意識提高,鄉土教學也成為地方學校推展與再生目標,不僅使鄉土資料保存與再新,更讓下一代認識成長家園。
室內旅遊景點是在地資源之一
- 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