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流量增多 中大型餐廳應形塑在地特色餐飲招牌

  • 2011-07-11
 今年旺季的遊客特別多,不僅相關行業感受到人潮,一般民眾也呼吸到機場補位困難外,以地方風味為主的小型餐館,也是常常訂桌不易,成為地方鄉親接待台灣訪客的首選,自助行遊客也會慕名而去,反而地方中、大型的餐廳仍未做改變或兼顧,依舊框做一、兩桌或是遊團樣板餐,以及一成不變的節慶婚宴。其實,以經營策略來說,並未發揮實質效益,有待重新調整營業手法及菜單做法,一則可增加營業額,二來也可活絡市場機制。
 山隴一家小館、牛角一家老店、清水一家小吃及馬港專賣老酒麵線店,是近年特色小吃的招牌店,其中牛角老店在旅遊旺季若不早訂,絕對是沒位子,吃它的在地風味簡餐要排隊。這些小店受歡迎,不全然是價格便宜,而具在地風味的菜餚也是主要原因,不但是遊客喜歡不同風味,在地的消費者也是喜愛這傳統口味,對大型餐廳冷凍的魚肉品及台式菜餚不感興趣。
 地方近年野生魚類減少,天然海鮮價格偏貴,對餐廳食材來源來說的確是困難, 不過,困難要克服,以一年四季而言,在各漁汛期、豐產期採量購冰存,如鱸魚、鯛類季;海鮮部分如螺、貝類豐藏的莒光離島可逐日收購,再搭配養殖的淡菜、蛤、竹蟶,以及定量大的養殖黃魚,在食材調節上可資運用。另外,養殖的紫菜供應不是問題,冰鎮的涼拌紫菜更是桌上「搶口」佳餚。
 在地風味餐近年走紅,酒糟的運用居功厥偉,如炸酒糟鰻、炸酒糟肉、酒糟雞湯、酒糟炒飯,酒廠老酒料理的糯米酒飯、老酒麵線、酒蛋,以及自釀的老酒,對遊客而言都是一份驚豔,不但讚不絕口,相機也是拍個不停。
 再者,地方自製光餅、地瓜餃叫好外,其實在地傳統點心如龜桃、糯米食、甜筒型的鹼粽(可再縮小),甚至早年結婚分送家戶的芝麻大餅,都可端上桌,還有餛飩亦可上菜;總之,地方特色菜單對遊客是具有吸引力。
 在開放觀光之後,地方大型的餐廳在兩岸閩菜交流及觀摩甚多,手藝及菜色也大為精進,美中不足的是,在經營理念上,仍未試圖轉型在地風味或是形塑地方特色主題餐廳,反而變成遊團樣板餐,以及一致化的節慶擺桌或是婚宴,平日也仍框做一、二桌或幾桌大桌,菜色多屬台式口味;固然,受限在地食材來源不易,以及客流不大,我們希望在菜單上多具地方特色,並做變化,引領馬祖風味的餐飲文化;同時,寬廣的賣場空間,以及可容納眾多的桌位,沒有充分利用,是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