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品質不怕沒出路

  • 2011-08-13
 馬祖無毒馬鈴薯獲台灣好市多(Costco)的青睞,預計無上限收購無毒馬鈴薯,未來亦可擴及馬祖三寶收購,但前提是必須無毒安全的蔬菜,這對於馬祖推廣有機無毒島是大好消息。馬祖地區其實可以生產很多農漁產品,但過去部份農漁民為圖便利,經常以大陸走私貨冒充在地生產,這種行為等於是「自斷前途」。隨著「在地化」觀念的推廣,馬祖不論是那一樣產業,只要堅持在地、堅持品質,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地區長期以來不論是農民還是漁民,經常是為了生產過剩問題影響農漁民的生產意願,像是冬天的三寶、夏天各島的冬瓜、西瓜、陸上養殖的香菇、海上養殖的淡菜等,農漁民有時為了節省生產成本,把腦筋動到走私貨身上,部份糕餅特產業亦有類似作法,而事實證明,偷雞摸狗的產銷模式最終都會遭市場淘汰。
 「在地化」其實是另一種「全球化」的概念,在世界地球村時代,由於物質與資訊的廣大流通管道,通路已經不是發展經濟的問題,消費者反而重視產品的品質與是否有足夠在地化的代表性,也就是說,任何產品只要品質好,絕對不怕沒人買。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媒體報導日本農民生產的高品質瓜類,有時一粒果可標售上萬元,馬祖地區的農漁民也要有此觀念。
 報導指出,好市多全台共有六家分店,過去馬鈴薯都由國外進口,過去的統計一星期要賣出4500公斤,馬祖地區根據今年登記的馬鈴薯球數,若種植得不錯,大約明年初可以收成6000公斤,也僅夠十天左右的販賣量;早年台灣的海霸王餐廳對地區生產的淡菜也很有興趣,但大型的連鎖店除了品質的要求外,也要求有一定的供貨量,在馬祖的生產能量來說,很難滿足台灣的通路市場,所以過去很多農漁民擔心生產的作物與漁獲沒人買,其實是通路的問題。因此,政府與民間合作推廣有機農漁產品時,要考慮到在地的生產能量,萬不可濫竽充數,打壞自己名聲。
 近年來地區的特產業有部份業者以大陸生產的養殖紫菜,冒充本地野生紫菜,結果觀光客買了以後發現有長蟲現象,對馬祖特產帶來很大負面影響;又有部份餐廳以大陸生產的魚丸等產品取代本地產品,為了節省一些成本,有時卻因為品質不穩定而讓消費者有被蒙在鼓裡的感受。
 馬祖是個福島,有利的環境讓我們的農漁產品可以有高品質的生產,但相關的生產人事成本與運費問題,讓很多產業無法「發揚光大」,我們期盼政府有關單位能下鄉找到農漁民面臨的問題,進而協助在法令面或技術面給予支援,如此才能讓農漁產品在堅持品質的前提下,從在地化出發,進而達到永續生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