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儀式力求簡化

  • 2011-08-16
 本報昨天社論呼籲民間破除免費、摸彩、貼補迷思與使用者付費觀念建立之外,在祭拜祖先、神明儀式或活動力求簡約,以花代香,焚燒金銀紙錢量減低,祭拜次數更要減少,符合節能減碳政策。
 我們先來看看台北市民的作法,北市從民國89年就開始推動金銀紙錢集中焚燒,獲得市民支持;今年中元普渡,推動以花的「清香」代替煙、竹、燭「清煙」,這個概念能兼顧禮數及環保,同時用花的接受度明顯上升,花卉的銷售量也跟著增加,切花交易規模就占全台灣的4成5,盆花更超過7成,使用過後的瓶花、盆花能美化居家環境,提高生活品質,一舉兩得。
 在看看我們自己民間及家戶,一年從年頭到年尾拜拜,真是拜不完,幾乎家戶堆積紙箔摺成元寶狀裝箱,或是類似紅紙袋包裹塞滿客廳,近年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據側面了解,在兩岸互通後,福州「靈媒」(勾亡魂)行業熱門,地方婦女趨之若鶩,聽信其言,祖先在地下缺錢,年節或忌日時祭拜,越燒越多,問題是燒多,並沒帶來特別,反而造成祭拜籌備身心疲憊,並不符合環保。再者,「靈媒」(勾亡魂)欠缺科學根據,據悉,對岸多為詐騙,以小騙大,問話費人民幣50元,問題是後面做法會動輒人民幣數千或萬元,奉勸大家勿靠近騙術之門。
 祭祖或祭拜神明祈福,以誠心相待,非大筆紙箔或煙火就能表現虔敬,近年地方廟宇有所改變的是,已去除過去每神座大把上香,每座神尊以1根為限;今年又進步簡化,全廟祭拜只要插3根(天、地及主神),紙箔也見集中焚燒,並每人一小疊;習俗是人發明的,儀式也是自訂,我們認為儀式有就好,但必須簡化。
 我們舉例,每年擺暝廟宇上香煙霧濃密,讓廟方空間進入不得;有的香爐小,上香無法容納,你插一大把,後面做頭的人跟隨抽拔,因此香數多少不能代表什麼,一顆虔敬的心才是必要。
 祭拜祖先是追遠悼念,也是代代情感連結及傳承,祭拜當有必要,但要簡化,尤以祭品不必過多油膩,現代人都提倡輕食運動,鮮花之外,蔬果也是很好祭品,諸多上班族婦女每逢祭拜,忙得團團轉,反而心情低落,弄得家庭不合諧,並沒有達虔敬之意,對下一代傳承示範也不好。
 隨著環境改變,生活方式轉換,習俗儀式也要改變,過去海上搏鬥及醫藥不發達,衛生保健不足,怪力亂神之說較多,現今馬祖生活環境、品質皆佳,習俗也好、禮俗儀式也好,有必要簡化,也是地方民眾觀念進步的指標。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