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普及化及年輕化

  • 2011-08-22
 現代民主國家,隨著社會多元化,許多政策是鼓勵民間參與,但馬祖因地小人少,資源不足及環境限制,政策在落實上也諸多受限,為達成政策要求,除鼓吹宣導之外,也扶植民間。我們認為,政府期盼民間「動起來」的努力用心良苦,但民眾主動的心態也確實該提升,可多鼓勵年輕一輩參與公共活動,畢竟未來是在年輕人的手中。
 關心地方事務的人士,近年可觀察到一種現象,各類大小活動參與力量,欠缺年輕化,當然,年長經驗及成熟度值得學習,如同開船知道航向、會測風浪,但老船長不管能到多老,也總有一天會凋零,但傳承更重要,因交替關鍵時刻,若不見年輕一輩出來接棒,失去舵手的小船將變成無的漂流。
 有心人士都會關切的一項議題,就是馬祖年輕一輩到底在做什麼?除了在台馬兩地努力的人之外,近年不少人都在父母的保護傘下變成「凱飛族」,現在對於七年級生又有一個新的形容詞叫「凱飛族」,這些人習慣依賴,人生的首要目標就是追求快樂,他們對未來並不抱太大期望,也不覺得自己可以改變什麼,只求今天快樂度過就好。
 我們認為這是受到「精神禁錮」的影響,就是從家庭中長期以來的父權式威壓及迷思,讓年輕人們感覺反正自己就是微不足道,就算出了社會也是大人說了算,一點表達異議的空間都沒有,即使明知決定是錯的,也只能硬著頭皮將錯就錯,久而久之,馬祖自然看不見有「權能」的新一代。
 嚴格來說,在地的年輕人們都是一盤散沙,在環境因素下,年輕人無法順利進入公部門得到權力,在家庭中、家族裡也是身分卑微,有影響力的團體,傳出來的都是老一輩的看法,新一代的聲音自然沒人聽見,即使他們專業正確,足以形成馬祖公民社會的新核心,但在這種環境之下,人微言輕的他們,也只能選擇明哲保身。
 社會學者都知道公民社會存在的重要性,需要一群有識之士,才能讓社會不偏不倚的健全發展;我們認為,要打破陳舊思維、讓新的聲音說話,帶動青年的共同參與,關懷在地議題,加強青年的在地行動,積極培養對在地的責任感與認同感,進而鼓勵積極參與各項公共事務,勇於表達自己的看法與不同意見,進而建立新一代公民的獨立意識,促進真正「公民社會」的實現。
 青年的公共參與是需要時間奠基,且長遠的播種工作,要思考如何讓公共參與更為普及化及年輕化,並逐步往下紮根,為健全的公民社會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