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點心攤位化

  • 2011-08-23
 提起台灣觀光,外來遊客都會聯想小吃,馬祖傳統點心在未來遊客倍增之後,村落街頭可以擺攤,一則增添民間收入,二來滿足旅客好奇需求。旅遊事業興起發展,不論遊團也好、散客也罷,都會想一嚐在地口味,其實我們現在要跳脫馬祖只有海鮮招牌的框框,除了近年打紅酒糟以外,在地的傳統點心如白丸、小型三角鹼粽、(虫弟)餅、龜桃、(米時)不但可以端上桌,在街頭巷尾或是景區附近,以攤位吸引遊客。
 今年鐵板街頭,阿婆(虫弟)餅復出及阿珠(虫弟)餅,不但在地軍民愛吃,最近遊客也在排隊,尤以自助行背包族,或是家庭小團,他們想一嚐傳統口味,連電視節目也來採訪,這就是小攤魅力。
 馬祖旅遊大門打開之後,近年才見地方部分小吃店推出老酒麵線、酒糟炒飯、酒蛋等受到喜愛,在地鄉親也有不少前往捧場,餐飲店部分除特色風味店之外,較大型餐廳依舊欠缺在地多樣性之選擇。其實,以現代飲食觀念及美食取向,在地的東西才是最大的誠意,也是最大特色,不要說在地人喜歡古早味,連外來的遊客也喜歡。
 以馬祖餛飩而言,山隴一家早餐店賣的餛飩,已是馬祖小吃的代名詞,多少遊客指定食品,雖已歇業,但那樣一碗令不少遊客回味無窮;再者,鼎邊糊也讓外來人士讚不絕口。
 隨著消費族群的轉換,餐廳大盤魚肉的菜餚已有褪色之勢,取而代之的是在地菜及小碟風味;大桌擺宴的風尚也消退,新興當紅的是不受客人人數的隨意小吃,地方業者必須調整經營型態、方式,要以新的型態招徠顧客上門。
 在地菜從紅糟炒飯、酒糟肉、魚及蛋酒,搭配自製老酒,紅了在地風味菜餚之後,地方大型餐廳配合在地食客及遊客需求下,也做了部分改變;之後,打出地瓜籤飯,完全以本地菜單作為主打,竄起了名氣。
 吃,這個行業不會沒落,只會冷清,但要看如何用心,炒熱這塊市場。傳統點心可端上桌,攤位更可供遊客品嚐這個味,共推馬祖在地風味菜及點心,建立馬祖旅遊餐飲特色招牌;不然,馬祖旅遊餐很難有所轉換,對地方觀光不會有加分效果。
 從玩到吃,是遊客出遊目的的兩大體驗訴求,地方風味餐的調製,除鮮魚及海鮮品,在材料來源上有困難之外,不過要破除大魚大肉的觀念,以上述特色餐點為搭配,讓遊客亦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與飽足感。在近年漸漸主打旅遊風味餐之同時,魚麵、地瓜籤飯及酒糟系列菜餚,甚受歡迎,由此可印證風味特色有它的魅力。
 不論南、北口味,在地的口味永遠是主菜,走紅的酒糟料理端上食桌,除了具地方特色之外,也是一道健康佳餚,現今可以加入馬祖白丸、小型三角鹼粽、(虫弟)餅、龜桃、(米時)等傳統點心 ,皆屬在地生產食材,材料取得不是問題,保存期限也久,料理上亦容易,同時,餐廳業者及街頭攤位可委外民間鄉親製作,增加婦女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