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始,馬祖地區各離島學校學生人數再度成為各界關心的重點,包括東引、北竿、東莒等地各校都因少子化現象,產生學生人數銳減的情況,其中又以東莒國小連續兩年沒有新生報到的情況最令人關切,甚至登上奇摩首頁頭條新聞。馬祖各離島學校學生人數少不是最近的事,多年前即有民意代表看到問題,當時各界討論、評估的各項因應對策,都因為主客觀因素沒能落實,各項方案淪為空談,原因是我們可能考慮太多,沒能堅持從學生受教權出發。
馬祖地區早在多年前即發現少子化的危機,其中北竿兩所小學還評估試辦資源整合,結果是效果不如預期,政策無疾而終。少子化對教育最大的危機是學生同儕缺乏競爭力,各離島的學校大多數的班級學生是個位數,有些家長迫於無奈,將孩子轉到本島或台灣就讀,為的就是要提升學習競爭力;少子化其實是全國面臨的共同問題,只是馬祖地小島散人口少,問題比較突顯罷了,而教育部因應少子化也提出多項教改方案,第一步是實施小班制。根據教育部委託專家評估的結論,一個班級學生數25至30人為最佳小班,而馬祖幾乎超過一半以上的班級人數未達下限標準,就學習成效這方面,影響是既深且遠的。
馬祖的人口在短時間內要大幅提升的可能性不高,學校要從外地招收學生的可行性在現階段也不高;將來各島學校要採取併校,還是廢校減班措施,又或迫於現實必須「維持現狀」,在制度的變革或課程的安排上,只要能從學生受教權出發,問題或許可以單純化。少子化是馬祖教育面臨最大的隱憂,是各界要積極面對無法迴避的課題,制度可以改革,課程可以變化,只要是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事,我們認為「大人們」要排除萬難,畢竟教育是百年樹人,影響深遠的工作。
地區的長遠發展需要在地人才的培育,政府的保送政策,讓馬祖有機會在人才培育方面有具體成效,保送固然很重要,但從小學到高中的基礎教育更加重要。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與改變都要著眼於學生受教權的基本立場,併校與否也是應從受教權出發,再來考慮經費、人員與後續安排等問題,如果有一些政策既能維護學生受教權,又能兼顧社會發展需求,應該值得認真評估。
教改工作的成敗是政府與家長必須共同面對與承擔的,大環境或許不容易改變,多一點教學上的變通是可行的,在顧及學生受教權的大前提下,政府部門做整體考量與決策時,更要謹慎以對。
從維護學生受教權出發
- 2011-09-03